百年理工 群英荟萃 ⑨| 赵庆杰:以工业救国为理想的“水泥大王”

发布:2024-04-11 08:48 来源:档案馆

大字号

【编者按】百年理工,源远流长。学校的发展历史,就是一代代人孜孜以求不懈奋斗的历史。我们永远怀念为学校的创建和发展呕心沥血,为建材建工、交通、汽车三大行业和国民经济建设培养人才,在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等各方面工作中作出重要贡献的老一辈理工人,他们的背影虽已远去,他们的功绩却彪炳理工史册。继推出《百年理工 红色传承》栏目之后,我们再次推出《百年理工 群英荟萃》栏目。理工的天空,名师荟萃,群英咸集;述事记言,永彰其功。

1959年,建筑工程部决定实施“京、沈两院一盘棋”,合并组建新的北京建筑工业学院(武汉理工大学前身之一)。为了充实师资队伍,学校先后从建筑工程部所属科研单位和重点大学调入一批知名专家学者和骨干教师。其中就包括在当时赫赫有名的水泥“四大王”之一,我国著名的水泥化学家、企业家、教育家、特定工程师赵庆杰教授。来到学校后,赵庆杰教授便将智慧奉献给了这片土地,自1959年至1972年在学校任教,历任北京建筑工业学院玻陶水泥系主任、硅酸盐工学系副主任。赵庆杰教授不仅学术精湛,更践行着“工业救国”的理念,在国内兴办水泥工业,为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赵庆杰教授

赵庆杰,出生于1901年(清光绪27年),江苏川沙人。1913年—1918年赵庆杰就读于上海南洋中学。19世纪初的中国处在军阀混战时代,工业十分薄弱,要发展国家经济首先要生产钢铁。抱着“工业救国”的理想,赵庆杰于1918年考取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冶金系。1922年毕业,赵庆杰因学业优秀获得奖学金,远涉重洋前往美国卡乃奇工学院冶金系深造。三年后回国在汉冶萍煤铁厂矿有限公司(1908年合并“汉阳铁厂、大冶铁矿和萍乡煤矿”成立,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应聘时,发现毫无施展专业才能的机会,不得已改行从教,在唐山交通大学先后任副教授、教授、主任教授等职。

1933年,天津实业家陈一甫的长子陈范有担任唐山启新洋灰公司协理,这是中国人创办的第一家水泥厂。民族工业处境艰难,发展缓慢,想要取得进步,离不开各类人员的加入。水泥厂的用人制度是在企业的关键岗位上选拔踏实、可靠的技术人才,因此聘请了赵庆杰担任启新洋灰公司化验室主任。三十年代前期,日本帝国主义势力由关外步步逼向关内。启新洋灰公司董事会接受赵庆杰等人的积极建议,决定在南方建厂,拓宽启新水泥市场。于是,1933年派赵庆杰在沪宁一带实地考察选址。赵庆杰甘冒炎夏寒冬,踏遍宁镇丘陵山区,取岩样化验,进行分析比较。历尽千辛万苦,最终选定水陆交通方便、石灰岩及下蜀系风积土储量丰厚的栖霞山东麓作为新厂址。在此,孕育了江南水泥厂。

江南水泥厂南大门

赵庆杰(左二)与江南水泥厂的初创者们

1937年7月7日,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爆发了。此时,江南水泥厂的建厂工作已经完成了十之八九,为避免设备图纸落入日寇手中,赵庆杰与同事一边将重要的图纸文件送往汉口,一边将设备的主要部件拆卸包装后埋入地下或沉入护厂河中,还建造了地下密室用于隐藏重要设备。同年11月4日,完成了第一次空载试机,然而谁都没有想到,这是工厂的第一次开机,也是最后一次,同年12月,南京沦陷,他多年的辛苦付诸东流。日军进入南京后,不断变换花样向江南公司施加压力,试图占领工厂或“合作生产”水泥以供军需。在此过程中,作为总工程师的赵庆杰同日军进行了艰难周旋,最终护厂无果。1943年12月至1944年8月,日军分三批拆卸了江南水泥厂的机器并将其运至山东张店。至此,远东地区设备最新、生产能力最强的江南水泥厂,尚未开机生产,即被侵略者洗劫一空。庆幸的是,1945年日本投降,抗战胜利后,天津的董事会议决定要恢复江南水泥厂。作为江南水泥厂总工程师兼厂长,赵庆杰再次踏上去国外订购水泥设备的路途,并在1948年设备运回厂后又负责安装。然而由于供电问题未获解决,赵庆杰倾注了十四年心血的工厂仍无法开机生产。1949年初南京解放,江南厂在缺资金、少劳力、原材料匮乏的困境下,获得人民政府大力扶持,解决了具体困难,工厂获得转机。

1948年5月,江南水泥厂第二次订购的设备到货(左边立者为赵庆杰)

在赵庆杰精心组织和亲自指挥下,一号窑终于在1950年10月1日烧出颗粒状熟料,质量完全符合国家要求,在华东地区首屈一指。同年,他接到要试制油井水泥(快速凝结)的任务,经过反复试验,赵庆杰提供出专为西北地区石油开采的油井水泥,因此获得当时省科技三等奖(消息登在1950年10月4日的新华日报上)。这是国内首次试制成功油井水泥,同时,这一成果为我国水泥品种填补了空白,获得了南京市人民政府的高度赞赏。

1952年4月,赵庆杰辞去厂长职务,专任总工程师一职,悉心关注机械设备和工艺革新。在此期间,在他的主持下,江南水泥厂又先后试制成400号、500号火山灰水泥等六个品种。为我国水泥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可贵的贡献。1954年7月,江南水泥厂实行公私合营,赵庆杰担任副厂长兼总工程师的重任。并先后当选为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政协委员。他自一个“工业报国”的理想开始,在启新洋灰公司找到方向后,从不被岗位束缚,身负数职,二十余年里全心全意地投于祖国水泥事业中。

1956年,赵庆杰调往北京水泥研究院工作,图为他在天安门前留影

1959年,根据中央“整顿、巩固、提高、重点发展”的方针,建筑工程部形成“京、沈两院一盘棋”计划,集中力量办好大学本科,针对这一目标,学校不断充实师资队伍,先后引进建材行业各个门类的专家学者。赵庆杰接建材部调令,奔赴北京建筑材料学院工作。同批专家还包括丁继光、王涛与王龙甫等人。多位专家学者的到来,为学校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曙光。

1959—1972年间赵庆杰先后担任北京建筑工业学院玻陶水泥系主任、硅酸盐工学系副主任,湖北建筑工业学院教授等职。赵庆杰根据几十年研究生产水泥的经验,为学生讲授“水泥工艺”等知识,深受学生喜爱,被评为一级教授,并作为学校代表经常参加政协座谈会和建材部的研讨会。1969年,赵庆杰跟随学校南迁至湖南常德601矿,在办学条件艰苦的情况下,68岁高龄的他仍坚持为学生上课。赵庆杰见证了学校从北京建筑工业学院到湖北建筑工业学院的发展,年届古稀仍不遗余力地培养我国水泥专业人材,孜孜不倦,默默奉献。

赵庆杰于1972年从湖北建筑工业学院退休,1975年10月5日在无锡病逝。中共中央统战部、全国政协和省市有关部门发了唁电,沉痛悼念这位我国水泥行业的奠基者、老前辈。赵庆杰临终前,将他用英文书写的十几本工作记录和多年收集的中、外文书籍都赠予了学校图书馆,为学生们留下了宝贵的知识财富,这些珍贵的纸质资料不仅闪烁着他一生对知识的尊重与追求,更是他凝聚一生心血的成果。

从青年时怀揣着“工业救国”的抱负,到全身心投入到祖国水泥工业建设,随后三寸讲台育桃李,用已有经验哺育下一代水泥事业接班人,集企业家、专家、学者于一身的赵庆杰,深感党、政府和人民对他的信赖,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水泥和教育事业。他不言苦难、一心为国,甘于奉献,用年华岁月书写一片爱国丹心。作为第一代水泥化学专家之一,他的名字会永远镌刻在水泥事业的发展里程碑上。

参考资料:

1、相关史料来源于赵庆杰教授的孙子赵明(南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病理生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提供的《赵庆杰传略-家国回忆》

2、《江南水泥厂志》

撰稿:王细桃

策划、审核:黎江东

编辑:曹明

往期回顾:

百年理工 群英荟萃①| 袁润章:材料科学家的梦想与追求 

百年理工 群英荟萃②| 吴秀恒:献身造船和教育事业的“经纶手”

百年理工 群英荟萃③| 赵师梅:辛亥革命老人的师者情怀

百年理工 群英荟萃④| 周焕章:受到毛主席接见的武汉工学院首任院长

百年理工 群英荟萃⑤| 黄文治:我国电力工业和摩擦学学科的奠基者

百年理工 群英荟萃⑥| 沙钟瑞:我国城市测量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百年理工 群英荟萃⑦| 毕华林:把毕生献给我国港口机械事业

百年理工 群英荟萃⑧| 冯修吉:为我国水泥科技和教育事业奉献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