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理工 群英荟萃③ | 赵师梅:辛亥革命老人的师者情怀

发布:2022-03-21 17:13 来源:档案馆

大字号

【编者按】百年理工,源远流长。学校的发展历史,就是一代代人孜孜以求不懈奋斗的历史。我们永远怀念为学校的创建和发展呕心沥血,为建材建工、交通、汽车三大行业和国民经济建设培养人才,在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等各方面工作中作出重要贡献的老一辈理工人,他们的背影虽已远去,他们的功绩却彪炳理工史册。继推出《百年理工 红色传承》栏目之后,我们再次推出《百年理工 群英荟萃》栏目。理工的天空,名师荟萃,群英咸集;述事记言,永彰其功。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头一声枪响,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讲话中高度评价“辛亥革命永远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参加了震惊中外的武昌起义并立下赫赫战功的辛亥革命老人、原武汉工学院(我校前身之一)教授赵师梅,一生追求真理、献身教育,也在我们心中树起了一座不朽的丰碑。

辛亥革命老人赵师梅教授

赵师梅,原名赵学魁,1894年生于湖北省巴东县。1909年考入武昌昙华林湖北中等工业学堂,成为电机科第一班学生。湖北中等工业学堂是由1898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创办的湖北工艺学堂(武汉理工大学办学历史起点)发展而来,1907年更名为湖北中等工业学堂。该校是一所新式学校,在20世纪初的社会革命风云际会中,学校不少人参加了革命组织。1910年赵师梅加入革命团体共进会,任校内共进会代表。1911年仲夏,赵师梅等三人受共进会负责人刘公之命,制作“铁血十八星旗”。该旗由红底、黑九轮角和18颗小黄圆星组成,寓意以铁血精神推翻满清统治,实现国家统一、民族和睦。武昌起义胜利后,鲜艳的十八星旗飘扬在武昌城上空,成为倾覆中国封建王朝的第一面革命大旗。

铁血十八星旗

武昌首义前夕,赵师梅担任秘密交通员,起义当天冒着生命危险赶往南湖炮队,通知炮队配合进攻总督官署,并参加了围攻总督府的战斗。武昌首义后,湖北革命党人与清廷南下的北洋军进行了殊死搏斗,在战火纷飞的武汉保卫战中,赵师梅坚持奋战达一月之久,在汉阳防守战中负伤,因军功卓著被授予甲等功勋。

参加辛亥革命武昌起义时的赵师梅

1913年孙中山先生从参加武昌首义的志士中选拔一批革命青年出国留学,赵师梅作为第一批留学生赴美国留学。1922年他以优异成绩获美国里海大学最高奖学金“威尔伯奖学金”并获得机电硕士学位。同年回国在上海受到孙中山先生的亲切接见。正是这次终身难忘的见面,使他放弃了“工业救国”的初衷,转而矢志“教育救国”。自此,赵师梅淡薄名利,谨遵中山先生教诲,从事大学教育凡六十余载。他先后筹办江汉大学,受聘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讲师、湖南高等工业学校及湖南大学教授。1929年起任国立武汉大学教授兼电机系主任,1953年转任华中工学院电机系教授,1958年调任武汉工学院教授。

作为武汉工学院重要创始人之一,他主持创建了学校电机系和电机实验室,并兼电机系主任,为国家培养电机电器工程专业技术人才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亲自参与并见证了学校白手起家、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在武汉工学院工作的26年里,他的身上始终闪烁着教书育人、无私奉献的生命之光,学校师生更是难忘他克己奉公、助人为乐,不遗余力扶掖莘莘学子的传奇故事。

赵师梅教授在武汉工学院

他生活俭朴,“衣履尤其朴素,几乎到了苛刻的地步。所得薪水,大多用于资助贫困学生、教工或同族子嗣”。早在三十年代,因衣着过于俭朴,他一个大名鼎鼎的大学教授,竟被人当成黄包车夫。他64岁来到武汉工学院,只身住在学生宿舍楼,在教工食堂就餐。他每日早餐快吃完时,总是用一小块馒头把碗里稀饭、米汤刮净后一起吃掉。他老伴住在喻家山华中工学院,与街道口马房山武汉工学院相隔数十里路程,从1958年到1980年的22个寒暑之中,他常年坚持徒步,星期六步行回华中工学院家中,星期日晚上再一步步走回马房山。晚年的他足疾严重,有只脚大拇指长了一个骨包,他就把常年穿的解放鞋在骨包处剪一个洞,继续穿用行走。

赵师梅教授是中国最早的38位教授之一,是武汉工学院成立时仅有的由华中工学院支援的2位教授之一。他认为自己的工资太高,“用不了那些”,一再向学校要求降低工资,学校认为不符合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加以婉拒。如今在学校的老人对“武功远”的往事都记忆犹新。六十年代初,赵师梅教授任系主任时,曾以“武功远”(“武汉工学院”谐音)的名字,把月工资的两成,逐月存入中国人民银行桂子山储蓄所,并将存折留在系办公室供集体或有困难的学生、职工急用。1967年赵师梅教授的工资被降为每月30元,此后一直到1978年落实知识分子政策,重新恢复他的原有工资并补发工资。他说:“政府给我补发的工资,我决定捐给学校,作为奖励学子的费用。”学校因“不符合国家政策”,没有满足他的心愿。此后他心心念念、萦萦于怀的就是这最后的愿望。

“我是赤身来到人间,我的一切都是人民给的,我的一切都要还给人民!”1984年10月,赵师梅教授临终嘱咐把自己积蓄的10000元人民币捐赠给武汉工学院,以“扶掖后人,奖励学子”。弥留之际,他还在谆谆叮咛,反复对夫人殷学明说:“一定要实现我的诺言!”

1986年,学校根据赵师梅教授的遗愿和殷学明的申请,决定将他捐赠的10000元人民币设立“赵师梅教授奖学金”,殷学明还从自己的工资中每月拿出100元作为增补基金。1987年,武汉工学院设立的首个奖学金“赵师梅教授奖学金”首次开奖。1993年,学校召开赵师梅教授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举行赵师梅教授塑像安放仪式,并发出为扩大赵师梅教授奖学基金,在校内外、境内外开展捐赠活动的通知。从武汉工学院到武汉理工大学,30多年来,赵师梅教授奖学金颁给多位自动化专业品学兼优的学子,他们不仅得到学业上的资助,更受到赵师梅教授精神的感召和激励。

1987年赵师梅教授奖学金首次开奖,赵师梅夫人殷学明为获奖者颁奖

1993年学校召开纪念辛亥革命老人赵师梅教授诞辰100周年大会,举行赵师梅教授塑像安放仪式

从飘扬在武昌城头他亲手绘制的“铁血十八星旗”,到临终前念念不忘“奖掖学子”的拳拳之心,辛亥革命老人赵师梅教授为我们树立了追求真理、献身教育、甘为人梯、为人师表的崇高典范,正是铁血丹心,一代师魂。

参考资料:

[1] 李汉江.桂园流响[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

[2] 采访原武汉工学院答朝仰等老同志所得资料

撰稿:徐晔松、杨雪婷

策划、审稿:黎江东


往期回顾:

百年理工 群英荟萃 ①| 袁润章:材料科学家的梦想与追求

百年理工 群英荟萃 ②| 吴秀恒:献身造船和教育事业的“经纶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