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理工 群英荟萃② | 吴秀恒:献身造船和教育事业的“经纶手”

发布:2022-01-06 08:43 来源:档案馆

大字号

【编者按】百年理工,源远流长。学校的发展历史,就是一代代人孜孜以求不懈奋斗的历史。我们永远怀念为学校的创建和发展呕心沥血,为建材建工、交通、汽车三大行业和国民经济建设培养人才,在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等各方面工作中作出重要贡献的老一辈理工人,他们的背影虽已远去,他们的功绩却彪炳理工史册。继推出《百年理工 红色传承》栏目之后,我们再次推出《百年理工 群英荟萃》栏目。理工的天空,名师荟萃,群英咸集;述事记言,永彰其功。

纵览船界经年,先生堪为经纶手。

精忠报国,奠基船学,砥柱中流。

振兴船业,知行合一,技术领袖。

把才思美意,韶华忠心,铸经典,规范就。

尽心船舶教学,携后生,倾囊传授。

惜腾飞时,英年早逝,国惜栋材。

追忆先师,琴心幽意,师德醇厚。

愿后生奋发,继往开来,力争上游。

一阕《水龙吟》,词工句丽,情真意切。2012年,我国杰出的造船科学家辛一心先生诞辰100周年,吴秀恒教授挥笔而作《水龙吟·师恩难忘》。“纵览船界经年,先生堪为经纶手”,这也是吴秀恒教授一生的追求和写照。

吴秀恒教授

四川省江津县,现重庆市江津区,以地处长江要津而得名。1926年12月13日,我国船舶操纵性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著名船舶科学家吴秀恒就出生在这个江流宛转、水陆要冲之地。1944年,他从江津乡下,赶了一百八十里山路到重庆考试,成为1万多名考生中被录取的500个佼佼者之一,同时被交通大学和中央大学录取。带着求知的渴望,他选择了抗日战争时期设在重庆的上海交通大学造船系,从此终生与造船结下了不解之缘。

1946年交通大学复员上海,在物价飞涨、时局动荡中,吴秀恒靠着课余时间做家教的微薄收入和勤奋刻苦的精神完成了学业。他积极投身进步学生运动,加入了地下党的外围组织交大学生进步团体“创社”,多次参加反饥饿、反迫害、反内战的游行活动。1947年5月护校运动特别激烈的时候,交大学生游行到上海火车站北站,准备坐火车去南京请愿。参加护校运动的情景,穿过半个多世纪的历史风烟,他仍记忆犹新。

1948年吴秀恒毕业留校任教,给辛一心教授做助教。辛一心教授严谨的治学精神,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非凡的实践能力和出色的组织才能都对他产生了极大影响。“追忆先师,琴心幽意,师德醇厚。”解放后,他被调到上海市军管会航运处船舶建造处工作,与后来成为我国“核潜艇之父”的黄旭华等人合作完成了多项造船任务。1952年他被调到大连海运学院任教。1955年他被选派到苏联列宁格勒水运工程学院造船系学习深造。1959年,他以优异成绩获苏联列宁格勒水运工程学院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成为我国第一位船舶工学博士。

1959年吴秀恒获苏联列宁格勒水运工程学院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

留苏期间吴秀恒用英文和俄文做的学习笔记

把一生献给船舶与水运工程教育事业,呕心沥血,成绩卓著。留学回国后他回到大连海运学院,组建学校造船系并出任系负责人。从无到有,四年时间,大连海运学院造船系初具规模。1963年交通部部属院校专业调整,造船专业集中到武汉水运工程学院。他义无反顾率大连海运学院造船专业全体教师来到武汉水运工程学院,担任造船系主任。作为学校船舶及海洋工程系的创建者,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副院长,他规划筹建了船舶流体力学实验室和船舶结构力学实验室,并陆续建成深浅两用露天操纵性试验水池、深浅两用船模快速性拖曳试验水池、风洞、循环水槽等教学科研实验设施和基地,船舶及海洋工程系被誉为我国内河船舶研究中心,1986年学校船池实验室被接纳为国际船模拖曳水池会议(ITTC)正式成员。武汉水运工程学院成为继上海交通大学之后,我国第二个进入这一国际造船界最有权威学术组织的高校。

1990年第19届国际船模拖曳水池会议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吴秀恒被中国船池会议推荐到ITTC参加船舶操纵性技术委员会委员的角逐。当宣布船舶操纵性技术委员会委员吴秀恒的名字时,会场上掌声雷动。在这个委员会中终于有了中国人的一席之地,它同时也向全世界宣布中国造船界在这个领域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站在国际船舶科学研究最前沿,在他的引领和带动下,一大批优秀的年轻人脱颖而出,把他开创的事业不断发扬光大。继吴秀恒代表中国首次担任船舶操纵性技术委员会委员之后,他的学生邹早建、刘祖源、程细得又先后担任该技术委员会委员,2021年程细得被推荐为第30届国际船模拖曳水池会议操纵性技术委员会主席。30多年来,他们一直牢牢占据着这一领域的高地。

1991年5月,吴秀恒教授(右二)参加在荷兰举行的第20届国际船模拖曳水池会议操纵性技术委员会会议

1990年9月,吴秀恒教授(右四)访问莫斯科水运工程学院

“尽心船舶教学,携后生,倾囊传授。”教书育人,传道受业,吴秀恒是我国交通教育战线的辛勤耕耘者。他先后担任“船舶制造与修理”“船舶流体力学”“船舶结构力学”“船舶设计”“船舶工程”等专业本科生数千人的教学和培养指导工作,编著《船舶摇摆与操纵性》《船舶动力学》《船舶操纵性与耐波性》等多部专业教材。培养硕士生12人,博士生10人,博士后6人,这些人大都成为本学科领域教学、科研的骨干力量或领军人物。他严谨的治学,崇高的师德,谦逊诚恳、宽厚朴实的作风深深影响和感染着每一位学生。

吴秀恒教授主编的教材

以吴秀恒为学术带头人,学校形成了在国内高校船舶操纵性学科最强的学术队伍,引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不断取得丰硕成果。1995年作为交通部部属院校第一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校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立。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2000年被批准为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007年被列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成为国际国内有重要影响力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成果转化和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

作为我国船舶操纵性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吴秀恒具有敏锐的科学眼光,超前的科学预见,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早在80年代初,他就开始了对风帆助航的研究。在蒸汽机诞生之前,风帆曾是船舶航行的主要动力之一,到了20世纪下半叶,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又使人们想起了风帆。吴秀恒敏锐地感到,风帆助航作为一项节能技术和无污染的能源开发,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1983年“风帆和风帆船助航流体动力性能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他带领研究团队开展了三年多时间大规模的系统研究,解决了风帆船达到最大航速时帆攻角、航向角和舵角最佳配合的操帆、操舵规律问题,为我国风帆助航船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90年代中期,他主持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应用数据库系统在船舶初始设计阶段预报船舶的操纵性能”,实现了在船舶设计的初始阶段对船舶操纵性能进行准确、快速的预测,使船舶设计向更高效更科学的方向迈进了一大步。

即使年逾古稀,他仍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在船舶科学的海洋里孜孜不倦的游弋着。这一次,他瞄准了学科交叉。他的关门弟子、招收的最后一个博士生刘清,即来自自动控制、自动化专业。他设想在船舶操纵性方面,结合人工智能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开展跨学科培养,推进武汉理工大学在船舶操纵性方面的学科交叉。他对新学科的认识及对传统专业的改造和发展,表现出一如既往的超前视角和远见卓识。

“愿后生奋发,继往开来,力争上游。”2016年,他以九十高龄辞世。斯人已去,精神永存。先生的教导和期望,老一辈知识分子无私奉献、报效祖国的赤诚和一丝不苟、严谨治学的精神,我们将永远铭记并传承下去。

参考资料:

1.部分材料来源于张少雄、刘祖源、孙海虹、邹早建、章社生、熊新民、曾敏生、刘清等的撰文和访谈。

2.部分内容引用自上海交通大学采访吴秀恒教授的口述资料,即上海交通大学校史研究口述系列·第二辑《思源·起航》第一篇《吴秀恒 一心一意为国家》。

撰稿:徐晔松、杨雪婷

策划、审稿:黎江东

往期回顾:

百年理工 群英荟萃 ①| 袁润章:材料科学家的梦想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