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理工 群英荟萃 ⑧ | 冯修吉:为我国水泥科技和教育事业奉献毕生

发布:2023-10-12 08:36 来源:档案馆

大字号

【编者按】百年理工,源远流长。学校的发展历史,就是一代代人孜孜以求不懈奋斗的历史。我们永远怀念为学校的创建和发展呕心沥血,为建材建工、交通、汽车三大行业和国民经济建设培养人才,在学科建设和教学科研等各方面工作中作出重要贡献的老一辈理工人,他们的背影虽已远去,他们的功绩却彪炳理工史册。继推出《百年理工 红色传承》栏目之后,我们再次推出《百年理工 群英荟萃》栏目。理工的天空,名师荟萃,群英咸集;述事记言,永彰其功。

上世纪五十年代,在我国水泥界流传着著名的水泥“四大王”的故事。更为传奇的是,声誉卓著的水泥“四大王”此后悉数来校任教。1958年北京建筑工业学院成立,院长张君广纳人才,相继延聘水泥“四大王”中的赵庆杰、王涛、丁继光,为学校硅酸盐工学组建强大的教师队伍。1979年随着最后一位“水泥大王”调入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 专家领航,学科崛起,学校教学层次和教育质量得到极大提高。这最后一位“水泥大王”就是我国水泥科技事业奠基人,著名水泥化学与热工专家,教育家,国家一级工程师冯修吉教授。

冯修吉教授

冯修吉,1910年6月14日出生于广西天等县一个清末贫寒秀才之家。在家乡读完小学后,他以优异成绩考取南宁第三师范学校,毕业后被保送到广西大学预科学习。时值两广军阀混战,广西大学停办,校长马君武介绍他到上海大夏大学继续学习。靠同族亲友资助,他以第一名的成绩在大夏大学预科毕业,接着报考了当时三所著名的国立大学,并同时被三所大学录取。他最终选择1927 年创办我国第一个化工系,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的浙江大学。1936年他靠高学分得来的奖学金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

1938年冯修吉靠广西政府公费和德国洪堡奖学金,赴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攻读水泥化工专业,1941年获慕尼黑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此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在欧洲燃起,欧亚交通断绝,他被迫滞留德国。1942年至1946年,他先后任慕尼黑工业大学助教,德国梅雅化工厂和奥地利维也纳水泥厂化学师。1943年他研制成功钙化合物水硬性漆料获得德国专利。在德国、奥地利的学习和工作中,他既学到了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又掌握了先进的水泥生产管理方法,为以后回国从事教学、科研和生产管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40年冯修吉(后排右三)在德国留学期间和各国留学生一起滑雪

1945年,随着德国战败,日本无条件投降,中国抗战胜利的喜讯召唤着远方的游子。冯修吉归心似箭,毅然辞去待遇优厚的工作,于1946年踏上回国的征程。回国后,他先后任广东中山大学教授、台湾台南工学院电化系主任兼教授。1948年,随着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大反攻,全国解放曙光在望,在国民党节节败退,纷纷逃到台湾之时,他毅然从台南工学院回到大陆,从事水泥生产第一线工作。

1948年至1954年,冯修吉担任湖北华新水泥厂总工程师兼化验室主任,主持全厂的技术工作。他在改变湿法回转窑链条挂法和水泥选粉机的风叶结构上进行了卓有创见的革新,从而提高水泥产量达30%,使华新水泥厂的生产蒸蒸日上,其产品质量跃居全国第一。

被誉为“中国水泥工业摇篮”的华新水泥厂,为我国水泥工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冯修吉为华新水泥厂生产建设的大跨步前进功不可没。为了让华新水泥厂的经验向全国推广,促进我国建材工业迅速发展,1954年底冯修吉被建材部调到位于北京管庄的国家建材科学研究院,任水泥热工室主任,从事回转窑水泥生产、热工及水泥熟料岩相组成的研究。他带着研究人员几乎走遍了全国大中型水泥厂,帮助工厂解决了大量技术难题。1955年至 1956年他首创水泥回转窑热工标定方法;六十年代创建国内第一个水泥岩相检验室,率先利用反光显微镜对水泥熟料进行岩相分析,从而奠定了我国水泥岩相检验的基础。

“文革”中冯修吉被作为反动学术权威受到批判,下放到河南板桥“五七干校”劳动,后又调到四川江油水泥厂。1978 年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被列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冯修吉教授的学生、学校硅工系总支书记陶景飏“为了学校的发展,千方百计请他来校执教,冯修吉教授为真情所感,毅然不回北京来武汉。”(欧阳世翕《回首往事忆恩师》)

1979年,冯修吉被请上马房山。他一调到学校,就为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取得唯一的一个博士点。时值国家审批博士点,有他领衔申报,学校顺利成为全国第一批博士点授予单位,获得无机非金属材料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1981年,他被批准为我国首批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成员。1982年他招收第一个博士生欧阳世翕,欧阳世翕成为“文革”后我国建材行业和学校第一个工学博士。作为学校唯一的博士生导师,在他的鼓励和指导下,学校水泥、玻璃、陶瓷、热工、复合材料等专业的不少教师都招收了硕士生。专家引领,笃行致远,以学科建设为核心,学校办学层次和水平不断提升,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1981年冯修吉教授和硅工系领导及研究生合影(前排左一硅工系主任袁润章,中为冯修吉教授,右为硅工系总支书记陶景飏)

从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到武汉工业大学,从古稀之年到1997年去世,他把自己的余生献给了马房山这片热土。他精神矍铄,目光炯炯,为我国水泥科技事业和教育事业辛勤耕耘,呕心沥血。他致力于水泥的组成、结构与性能关系的研究,不断有新理论、新成果问世,他的创造力不减当年。老骥伏枥,壮心不已。

1980年第七届国际水泥化学会议在法国巴黎召开,来自 30多个国家的300名硅酸盐工学专家学者聚集一堂,各种新思想新观点碰撞交流。冯修吉精神焕发地走上讲台,宣读他的论文《热工制度对铝酸盐矿物结构的影响》,流利的英语、新颖的思路像磁铁般吸引了与会者。人们对这位为中国在世界学术讲台上赢得荣誉的学者报以热烈的掌声。

1980年冯修吉教授(右一)参加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第七届国际水泥化学会议

1983年,以院长塞风为团长的武汉建筑材料工业学院教育考察团一行6人,对联邦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和法国昂热大学进行考察和访问。当冯修吉随团飞渡重洋,踏上曾经学习、工作和生活了8年之久的德国土地,看到昔日战争的阴影早已被今天经济振兴的繁荣所驱散,慕尼黑古老的油画馆和新建的技术博物馆,在阳光的映射下金碧辉煌,他不禁无限感慨。当年他被迫滞留德国,漫漫岁月里,他常常仰望皎皎月轮喃喃自语: “一个人不能没有祖国,我的祖国是中国。” “轻舟已过万重山”,而今,他从一个艰苦攻读的留学生到我国水泥科技领域的巨擘,为祖国的科技和教育事业奉献毕生,他的心情是喜悦的、畅快的。

1983年冯修吉教授(左二)访问法国和德国时,与法国昂热大学学者合影(左四为塞风院长,右二为袁润章教授)

1985年在北京国际水泥与混凝土学术会议上,他发表了“微量离子对β—C2S稳定性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提出了影响β—C2S晶型转变的新观点,纠正了国外学者流行的理论,受到中外水泥科学工作者的重视。

1986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第八届国际水泥化学会议上,他发表了《应用正电子湮没技术研究掺杂硅酸二钙的晶体缺陷》的研究成果,从晶体微观结构探讨水泥性能,填补了我国水泥科研领域的一项空白,开创了我国水泥科研领域

八十年代,他又研制成功一种早强快硬菲拉瑞水泥新品种,该品种在全国许多水泥厂得到成功应用, 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他还发现了硫酸钡能稳定硫铝酸盐水泥的后期强度,研制成功含钡硫铝酸盐水泥,并获得发明专利。

九十年代,他虽年逾八旬,仍为推广早强水泥新品种而四处奔波,深入工厂炉前“对症下药”,为企业开出科技兴厂的“妙方”。他说:“科研成果要为经济建设服务。”他还创造性地将萤石、石膏引入菲拉瑞水泥生产中,开发出具有节能和早强效果的新的水泥品种。

“科学高峰虽然越登越难,但是只要努力不息,必将逐步登高。”这是冯修吉给学生的毕业赠言,也是他生命不息、攀登不止的人生格言。即使在他80多岁高龄,仍然活跃在教学、科研第一线,活跃在讲台上,亲自为学生讲课。他一生共培养博士、硕士生30多人,他的学生大都成为我国建材行业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及企业的领军人物和骨干力量。作为我国水泥科技事业奠基人,他在半个多世纪的水泥科研中取得多项开创性、突破性的重大成果,为我国建材工业的发展及科技、教育事业的进步作出了卓越贡献。

冯修吉教授和他的学生们

“从50年代至今,我已向党组织申请了30余年。”1982年,当已是全国政协委员,并担任湖北省政协副主席的冯修吉,再次向党组织提出入党申请,组织上考虑入党后就不宜在政协任职了,希望他留在党外发挥作用, 但是他的信仰如此坚定执着。同年2月,经中央组织部批准,他终于实现了多年的愿望。

1990年6月14日,正当他诞辰八十周年之日,武汉工业大学举行庆贺冯修吉教授从事科教工作五十五周年暨八十寿辰纪念活动。马房山上,流光溢彩;会议厅里,师生同贺。1995年,学校又举行冯修吉教授从事科技教育事业六十年暨八十五华诞庆祝活动,并出版发行《冯修吉水泥论文选》。该书精心选编冯修吉从50 年代到 90年代撰写的学术论文34篇(中英文),涉及水泥化学、水泥热工、水泥生产工艺、水泥品种等领域,对促进我国水泥工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他为我国水泥科技和教育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价值体现和扛鼎之作。

1990年武汉工业大学庆贺冯修吉教授从事科教工作五十五周年暨八十寿辰

1995年《冯修吉水泥论文选》出版发行

2010年12月18日,为缅怀他为我国建材工业的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作出的巨大贡献,追忆他的赤子情怀、学者风范,传承他留下的精神财富,武汉理工大学举行冯修吉教授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并为冯修吉塑像揭幕。

2010年12月18日,时任武汉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刘伟,冯修吉教授的学生代表、原武汉工业大学校长、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院长欧阳世翕为冯修吉塑像揭幕

春去秋来,时光荏苒,安放在学校硅酸盐建筑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冯修吉塑像,仍然精神矍铄,目光炯炯。“冯教授是我国建筑材料领域的一代宗师,他对中国水泥科学技术发展的贡献是永载史册的。”他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他毕生丰富的建树,将被永远继承纪念,被持续研究,历久常新,永不褪色。

参考资料:

1、相关史料来源于访谈原武汉工业大学老同志刘玉明、沈大荣、袁楚雄等的口述资料

2、《冯修吉水泥论文选》中有关人物生平事迹报道

撰稿:徐晔松、杨雪婷

策划、审稿:黎江东

编辑:曹明

往期回顾:

百年理工 群英荟萃 ① | 袁润章:材料科学家的梦想与追求

百年理工 群英荟萃 ② | 吴秀恒:献身造船和教育事业的“经纶手”

百年理工 群英荟萃 ③ | 赵师梅:辛亥革命老人的师者情怀

百年理工 群英荟萃 ④ | 周焕章:受到毛主席接见的武汉工学院首任院长

百年理工 群英荟萃 ⑤ | 黄文治:我国电力工业和摩擦学学科的奠基者

百年理工 群英荟萃 ⑥ | 沙钟瑞:我国城市测量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百年理工 群英荟萃 ⑦ | 毕华林:把毕生献给我国港口机械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