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

发布:2022-11-16 17:14 来源:党委统战部

大字号

【编者按】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全校师生正掀起学习宣传贯彻二十大精神热潮,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务实的工作作风,续写学校建设发展华章。本网特开设“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专栏,报道专家学者解读阐释文章、师生学习动态、贯彻落实举措与成效,敬请关注。

11月16日,湖北日报发表我校侨联主席宋英华教授解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文章《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文章提出,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是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的行动纲领和根本遵循。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是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必然要求。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是推进公共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方向和原则。全文如下:

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

解读人:湖北省危机与灾害应急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武汉理工大学首席教授 宋英华

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如何理解“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

宋英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用专章对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进行全面部署,这在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是第一次。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国家安全工作的高度重视。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是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的行动纲领和根本遵循。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剧以及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安全生产、防灾减灾、食品药品安全、生物安全、网络安全等公共安全风险日益增加,“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理念方针在时间的检验下,不断被强化加深、延伸运用、扩展创新,成为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的行动纲领和根本遵循。“安全第一”是做好应急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最大限度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预防为主”是最实用最有效的安全管理途径,增强忧患意识推动关口前移,是统筹发展和安全的最佳策略。

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是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必然要求。我国突发事件复杂多样、连锁联动,人、物、系统等承灾载体的损坏,引发物质、信息、能量等灾害要素的激发或意外释放,形成灾害链和风险综合体,进一步导致衍生灾害和次生灾害。从体制机制、资源配置等方面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按照全灾种、全要素、全生命周期的大格局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是应对新时代错综复杂公共安全形势的需要,是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与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必然要求,是落实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优化协同高效”重要原则的具体举措,大安全大应急的框架改变了单一部门处置单一风险的传统模式,打破了政出多门、职能交叉、职责分割等困局,在提升专业处置能力基础上,切实加强了相关部门或主体的系统联动与协同治理能力。

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是推进公共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方向和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健全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坚持从源头上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真正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遵循“安全韧性”“风险治理”等现代安全理念,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从制度化、规范化的事后补救惩罚向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超前化的事前预防转型,是推进公共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方向和原则,需要对风险开展实时监测预警、动态评估管控,提升风险综合监测、风险早期识别和预报预警能力,及时发现和消除重大事故隐患,从而实现从“被动防御”向“源头治理、主动防控”转型,从“随机安全”向“本质安全”升级,从“传统安全”向“智慧安全”转变,从“局部管控”向“系统治理”突破。


往期回顾

【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

【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我校教师加力布接受媒体采访 谈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梦

【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引领人类文明新形态

【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专题研学

【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学校召开统一战线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座谈会

【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论“两个结合”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进路

【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我校参加全国高校学习宣传党的二十大精神动员部署会暨师生巡讲团成立仪式视频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