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字号

【理工文化】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基础部师资班同学回忆文章集

【编者按】1977年,100余(108)名校友们作为恢复高考的首批学子,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走进武汉水运工程学院(武汉理工大学的前身之一)的校门,成为学院基础部迎来的第一届大学生,也成为了高校基础课教师的重要后备力量。2021年,毕业四十年之际,这批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校友们怀着对教育事业的热忱、对母校的深情和对同窗的牵挂,筹办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基础部77级同学 “重走水运路” 活动,撰写水运基础部77级史实和77级同学回忆文章集,一份份当年的物件、一篇篇回忆录和专门为此次活动创作的主题曲,无不再现77级校友们服从国家需要,勇于担当,孜孜以求、努力奋斗的激情燃烧的岁月,这也是值得我们代代相传的理工精神。

(以下文章为作者回忆,不代表本网观点)


毕业40年,蓦然回首,才发现时间过得真快,才发现我们当年的同学有许多正在奔向70岁甚至奔向80岁,才发现一些当年和我们朝夕相处的同学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承认,一个客观的事实是,我们都在变老,随时有可能随风飘去。

人老了都希望给自己、给后人留下一点念想,把自己的想法和最美好的东西记录下来。不像名人那样,我们沒有那么多成就可以写成一本书,也沒有人愿意帮助我们写回忆录,只有靠自己。然而,我们既没有作家的才华,又没有精力和时间去写一本书,所以,我们都拿起笔,在互联网上聚在一起,把我们在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后简称水运)的经历和故事记录下来,融合在一起,就是我们这个群体的一本书。


我的1981年

杨冰 7704班

毕业40周年,班长倡议写点什么,实在不知道该怎样表达,信马由缰了。

1978年春天,我和其他同学一样,幸运地迈进了大学校门。我们机械制图师资班只有10人,无法单独成班,分散到港机系和船机系学习,所以那时的我们虽为同学,却也是相互不认识。直到1981年,迎来我们的毕业季,大家才聚在一起,慢慢相互认识熟络起来。

大学最后一年,没有了繁忙的学业与考试压力,但毕业论文也是马虎不得的。同学们都起早贪黑地泡在设计室里。男同学英俊潇洒,幽默风趣,精力充沛,活力四射,俏皮话不时传出,引来笑声一片,紧张的气氛得以片刻松弛,女生只会悄声发笑。特佩服这帮男生,更佩服我们班的老高,分身有术,兼顾两头的学业,其扎实的功底可见一斑,如愿跨专业考取研究生,老三届就是不一般,牛啊!

那时的条件与现今不可同日而语,没有电脑,没有互联网,没有copy,凡事亲力亲为,纯手工劳作,工作量之大可以想见。寝室里到点送电、断电,高楼层的水压常常不够,时不时就会断水。我不幸就住在高楼层,每天还多了个繁重的体力活,将一大桶水从一楼提至五楼以供一日之需。一天中还有另一件牵肠挂肚、乐此不疲的事——进餐,彼时学校食堂的菜品已经相当丰富了,想吃到自己心仪的菜肴,牺牲点时间是必不可少的。

1981年我们在忙碌、充实、快乐中度过,给我们留下了难以忘怀的“一首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