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之光】陈洪凌、张祖秋:深耕汽车零部件,铸就全球领先的民族品牌

发布:2025-10-15 14:28 来源:社会合作处、汽车学院

大字号

【编者按】校友是学校最深情的牵挂、最宝贵的资源、最靓丽的名片。岁月悠悠,一代代武汉理工人各奔前程,但他们心中那份对母校的深情与怀念,如同璀璨星辰,指引其前行的方向。学校坚持以“全周期、全范围、全方位”理念开展校友工作,厚植校友根情文化,着力打造校友与母校的情感共同体、发展共同体、事业共同体、荣誉共同体。为激励广大师生向优秀校友学习,本网特此推出“校友之光”专栏,通过分享校友故事,传播并弘扬武汉理工精神。敬请关注。

在中国汽车工业蓬勃发展的浪潮中,上海保隆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犹如一颗璀璨的明星,从最初仅有3人的创业团队,成长为在汽车零部件领域占据重要地位的上市公司。这一辉煌成就的背后,离不开学校两位武汉理工大学90级校友——陈洪凌与张祖秋的卓越引领。他们以深远的战略眼光、坚韧的创业精神和深厚的人文情怀,书写了一段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自主创新与国际化发展的传奇篇章。

创业启航:外贸起步扎根制造

1997年,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陈洪凌与张祖秋这两位同窗好友,怀揣着创业梦想,在上海松江共同创立了保隆科技。创业之初,凭借着在学校工业外贸专业所学知识,他们敏锐地捕捉到国际贸易的商机,通过当时还属新兴事物的互联网平台,将国产汽车零部件销往海外市场。“我们正好在一个大时代里面”,陈洪凌回忆道,“这个时代给了我们这代人前所未有的机遇。”首年即实现营收900万元的业绩,证明了他们的商业眼光。

1997年公司成立时的张祖秋(左)与陈洪凌(右)

在贸易业务顺风顺水时,两位创始人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转向制造业。当时有人不解,陈洪凌解释道:“仅仅做贸易是不够的,如果无法对产品研发、制造过程以及产品质量进行把控,何谈在一个行业做得深入、专业呢?”这一决定体现了他们深耕产业的决心。

1998年,保隆选择轮胎气门嘴这一看似微小却需求巨大的产品作为制造业的切入点。张祖秋曾算过一笔账:“全球共有几亿辆车,每辆车四个轮子,每个轮子都有一个气门嘴。为了保障行驶安全,不少国家要求车辆的气门嘴一年一换,这需要多少气门嘴!”正是对市场需求的精准把握,让保隆在气门嘴领域快速崛起。2006年,保隆气门嘴年产量跻身全球前三,如今市场占有率连续多年稳居全球第一。

将每个产品线做到细分行业全球前三,是两位创始人在创业之初就定下的目标。如今,除了气门嘴,车轮平衡块、排气尾管、TPMS等产品都已实现了目标,另外有多个产品线也达到国内领先。

前瞻布局:坚持长期主义攻克技术壁垒

保隆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陈洪凌与张祖秋对行业趋势的精准判断与长期投入的勇气。2002年,美国立法强制安装胎压监测系统(TPMS),他们迅速捕捉到这一机遇,立即组建研发团队投身TPMS研发。然而,这条创新之路远比想象中艰难。从技术突破到实现盈利,保隆走了近20年。

研发初期,团队从零起步,经历了无数次的失败。TPMS单元副总史卫华回忆:“最难的是2013-2014年,那时候已开始为通用、特斯拉等车企提供TPMS产品,可我们却高兴不起来。因为量产之后,围绕产品性能、质量及稳定性等不断有新问题冒出。”最严峻的时候,多家客户的问题集中爆发,研发和生产团队常常是“按下葫芦抬起瓢”,终日疲于应对。

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刻,陈洪凌和张祖秋始终坚定地支持研发团队。张祖秋说:“TPMS是代表产业发展方向的,是值得花大代价孵化、打造的产品,唯有坚持,保持定力,才有可能获得成功。”这种长期主义的理念,成为保隆攻克技术难关的精神支柱。

“流泪撒种的,必将欢呼收获”。2019年,保隆TPMS业务跻身全球前三,2024年更以年产销6400万支发射器的业绩,进阶全球第二,近20年的坚持终于迎来丰厚的回报。回顾这段历程,张祖秋深有感触地说:“在一些新产品的研发上,我们总体是会比较早地去布局,然后持续地投入。因此当机会到来,我们就可以抓住。”

2017年5月19日保隆上市敲锣。陈洪凌(右),张祖秋(左)

多元拓展:紧扣产业变革引领智能与轻量化浪潮

随着全球汽车产业向“新四化”转型,陈洪凌与张祖秋带领保隆积极布局智能驾驶与轻量化新赛道。

智能悬架领域是国外巨头多年垄断的高技术难度的总成级产品。保隆自2012年起开展前期研发,从商用车空气弹簧入手,2016年开始布局乘用车智能悬架。张祖秋对此有着清晰的判断:“近些年,国内新兴智能电动车企为抢占市场,配置率大幅提升,智能悬架能显著提升驾乘体验,配置车型下探至30万元左右,由此形成市场风口。”

空气弹簧产线图

2021年,保隆自研的乘用车空气弹簧减振器支柱总成实现量产,当年就获得众多车企的项目定点。2024年,智能悬架业务营收同比增长50.22%,储气罐产品更是跻身全球行业前列。保隆智能悬架产品在智能悬架的起源地拿到了欧洲著名车企在内的多个项目定点,标志着其技术具备了与国际巨头竞争的实力。令人振奋的是,受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委托,公司参与牵头起草空悬系统智能供给单元的行业标准,这标志着其在技术领域的贡献和影响力获得了行业高度认可。

在汽车传感器方面,保隆研发了速度、光学、压力、电流、位置、加速度/偏航率6大类40多种产品应用,其中轮速传感器、光雨量传感器、电流传感器等产品已在国内领先。

在智能驾驶方面,保隆从2016年开始就前瞻性布局了毫米波雷达、超声波雷达、单/双目摄像头、环视摄像头、舱内摄像头等众多产品,立志做智能汽车的眼睛和耳朵。2024年,环视摄像头出货量跻身国内前列。保隆研发的双目路面预瞄系统,展现了卓越的技术实力,该项目于2023年实现量产,并荣获第八届铃轩奖“量产-智能驾驶类优秀奖”。以此为基础,保隆科技研发的天神之眼三目摄像头量产,为比亚迪21个车型配套,产品融合了智驾功能与双目路面预瞄,与智能悬架联动,实现更舒适的驾乘体验,助力比亚迪智驾发布会的成功举办。

在汽车轻量化方面,保隆布局内高压成形轻量化车身结构件,以创新性的结构和加工工艺,实现零件减重30%左右,目前该产品线实现了国内领先。车身结构件产品众多,例如,从2023年开始,保隆科技历时200余天,成功开发全球首款框架主要零件全部采用液压成形工艺的非承载式车架。该项目整体由23个零件组成,所有零件均采用抗拉强度超过610MPa的材料,由于采用了液压成形工艺,相比传统加工工艺,整体重量减轻超过20%,而车架总成的强度和刚度增加超过30%,极大提升车辆在极限工况下的综合表现。该项目成功量产和系列开发技术形成,将有助于推动汽车行业SUV和硬派越野车型底盘性能升级,引领底盘技术发展新方向。

果园文化:以人为本构筑精神家园

保隆能够持续创新发展的背后,是其独特的企业文化——“果园文化”提供的强大支撑。陈洪凌与张祖秋将企业文化的内涵概括为“尽职看守、积极耕种、感恩分享”,具体表现为“负责、上进、分享”的核心价值观。

陈洪凌在《企业文化手册》序言中写道:“保隆果园文化推敲以科学法则,锤炼于经营实践。其要点在于视野的完整性、思维的系统性,避免遗漏,也避免失衡。”这种对企业文化的深刻思考,源于他们对企业本质的理解。陈洪凌认为:“员工最年富力强的时段是在职场里度过的,他们对人生意义的探索固然不能回避公司的定位;但是另一方面,研究公司的定位也不可回避员工应得的福祉。”

“果园文化”在保隆的日常经营中得到了生动实践。2011年总部搬迁时,公司了解到十多位怀孕和备孕女职工对新装修办公环境的顾虑后,特意在老厂区为她们设置了临时办公点,新拉了网线,安装了空调、饮水机等设备,直至生下孩子休完产假,才去新总部上班。这种细致入微的关怀,让员工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

张祖秋的管理风格也深刻体现了平等、尊重的文化理念。当被问到“您平时好像没什么架子,很不像'老板'”时,他回应道:“在我们公司,所有同事都会有一个‘大家是平等的'这样一个观念,有时候我们一线的操作工有什么事情找到我,我也一定会回复。”这种平等尊重的文化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的凝聚力。

在促进员工成长方面,保隆倡导“终生学习”。陈洪凌和张祖秋联名发出“启动全员读书行动”的倡议书,文中强调:“经营一间公司,不只是要获得经济收益,更要为社会造就人才!”张祖秋本人就是学习的典范,副总裁、财务中心总经理文剑峰分享道:“每次出差,他都会选两本书带着,真不知道张总到底读了多少书。”在张祖秋的影响下,财务中心从2016年开始举办月度读书会,并坚持至今。

立足中国,走向世界:构建全球化发展格局

在陈洪凌和张祖秋的带领下,保隆科技很早就确立了国际化发展战略。张祖秋表示:“全球一体化使国内市场与全球市场更加密不可分,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对于保隆来说是并重的。”在这一战略指引下,保隆通过一系列跨国并购和海外布局,快速提升了全球竞争力。

2005年,保隆并购美国DILL公司,迈出国际化第一步;2018年,与德国霍富集团就TPMS业务成立合资公司保富电子;同年收购德国传感器公司PEX。这些战略性并购不仅帮助保隆获得了先进技术、品牌渠道,也帮助公司进一步打开了国际市场的大门。2023年,位于匈牙利的保隆欧洲制造中心一期工程开园投产,如今正在进行二期工程建设;2025年,在泰国建立气门嘴工厂,并在美国筹建TPMS组装产线。全球化的布局,更好地均衡兼顾了国内外市场的业务,减少了地缘风险,也回应了海外车企对近地化供应链的迫切需求,为保隆科技争取了更多的新项目定点机会。

如今,保隆科技在全球7个国家拥有9个业务单元、11个生产园区、21家工厂、14个研发中心、20余个销售分支机构,员工8000余人,服务客户2000余个,几乎囊括了所有汽车品牌。2024年,公司年营收比创办之初翻了700多倍,跻身上海市制造业五十强、全国汽车零部件百强之列。

情系母校:携手共进赋能人才培养

作为优秀校友,陈洪凌与张祖秋始终心怀感恩,积极推动校企合作。他们多次回到母校,与师生分享创业心得和行业见解。陈洪凌在谈及创业体会时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和价值不仅体现在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产品,还包括塑造、培育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张祖秋被学校聘为校外生涯导师

在这一理念指导下,保隆与学校建立了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关系,助力母校发展。从2017年开始,保隆科技每年向学校捐赠100万元,计划捐赠总额2000万元,至2024年已捐赠900万元,设立保隆科技奖学金,用于推进汽车学科建设。此外,还先后为学校体育基金、足球发展基金发起多笔捐赠。在科研合作方面,双方共同签署了校企战略合作、项目合作、新能源实验室协议,联合成立“智能线控底盘实验室”。这些合作不仅推动了学校的学科建设,也为企业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

陈洪凌参加学校2023年毕业典礼并作为校友代表发言

回顾保隆科技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陈洪凌与张祖秋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企业家的格局与担当。张祖秋曾用我们一直在努力,我们一直在路上总结自己的心路历程,这句话也恰如其分地描绘了保隆科技的发展状态。面对未来,他们将继续带领保隆人在汽车新四化的浪潮中奋发有为,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作为学校培养的优秀企业家代表,陈洪凌与张祖秋的奋斗历程充分展现了武汉理工人“厚德博学、追求卓越”的精神风貌。他们不仅是汽车零部件行业的卓越掌舵者,更是学校育人成果的生动体现,激励着无数理工学子在科技创新与产业报国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文:蔡春;图:汽车学院;编辑:谢小琴、曹明;审核:赵衍民、刘耀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