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视野】“理”说国际化②—中国工程院院士严新平专访

发布:2025-04-30 10:50 来源:国际处

大字号

【编者按】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是推进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引擎。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深入推动教育对外开放,统筹“引进来”和“走出去”,不断提升我国教育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话语权。一直以来,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国家开放发展战略,瞄准加快建设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宏伟目标,以特色创优势,以创新求发展,积极利用世界一流教育资源和创新要素,推进跨学科交叉融合和跨领域、跨国界的科研合作,主动参与并引领全球教育数字化发展,努力开辟新赛道、塑造新优势、实现新突破,不断提升国际合作与交流的层次、水平和实效。5月为学校“国际月”,本网特推出“国际视野”专栏,全景展现学校国际化建设成效,敬请关注。

问:您在国际合作研究方面有哪些代表性成果?

严新平:多年的国际合作,我们有以下代表性成果:承担了一批国内外的国际合作项目,获批了国家留学基金委CSC水运专项,创办了交通信息与安全、智能航运与海事安全两个国际学术会议,筹建IEEE ITSS智能水运专委会,建立了国际合作基地,创办了英文学术期刊等。

问:能否分享一次令您印象深刻的国际科研合作经历?

严新平:通过参与国际海事组织IMO的有关活动,我本人荣获“纪念中国恢复国际海事组织合法席位50周年成绩突出个人”荣誉,这也是我多年来开展国际合作的重要收获。

问:国际合作如何推动学科前沿探索?

严新平:大学是学术探索的园地,每个教师都应该有国际视野,才能引领学生前往学术高地。通过国际合作,不仅可以使我们了解国际同行的研究进展,也可以使我们的研究工作得到他们的认可。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推进我们的学科建设,培养高质量的人才。

问:在当前国际科技竞争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借助国际合作提升我国学科影响力?

严新平:“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近期中国驻美大使谢锋引用毛主席的一句诗形容中美关系。面向当前国际科技竞争的背景,我们除了要进一步加强国际科研和人才培养合作力度以外,也要积极拓展合作的形式和模式。比如我们在IEEE成立了智能水运专委会,创立了这样一个国际学术组织,同时我们也积极创办了《Autonomous Transportation Research》(《自主交通研究》)这个英文杂志。这些举措可以进一步拓展了我们现在背景下的国际合作途径和模式。

问:您认为本领域未来国际合作的重点方向是什么?

严新平:本领域未来的国际合作重点方向应该是新一代航运系统。国际海事组织IMO正在制定自主水面船技术规则,并计划在2032年强制执行,因此我们团队提出了“岸基驾控为主,船端值守为辅”的船舶领域新模式。这是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发展下,智能交通引领下的一种智能航运未来方向,而新一代航运系统将会由船端的船员操纵船舶,转变为岸机人员来操纵船舶。这个方向既是国内外抢占的技术高地,也是未来我们积极开展国际合作的重点方向。

问:对青年学者参与国际科研合作,您有什么建议?

严新平:我觉得作为青年人才,加强国际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做。首先是要选定前沿的研究方向,有助于形成自己在该领域的特色研究,并产出高水平的国际合作成果;其次是要逐步拓展合作的深度和网络,通常来说,通过博士阶段的联合培养,或者是教师的短期学术访问,可以创建与国外教授的合作联系,然后在论文撰写、访问交流、项目申报中,逐步拓宽我们合作的深度,从而在本领域取得标志性研究成果,逐步形成自己的国际合作网络;第三就是要注重提升自己的学术实力,而且在国际合作过程中,一定要有付出精神,只有奉献付出,我们才能得到国际同行的尊重,比如说我们参与一些国际会议的筹备,在国际组织里做一些秘书工作,这都可以赢得同行的尊重,从而固化我们合作的途径。

问:对本次大会的寄语

严新平:我衷心希望全校师生更加重视国际合作,与国外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深入合作,培养有国际视野的高质量人才,产出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成果。我衷心祝愿武汉理工大学的国际合作再创辉煌!

编辑:谢昕恬、曹明;审核:项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