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华林教授团队在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期刊上发表论文

发布:2025-04-23 17:07 来源:汽车学院

大字号

新闻网讯 我校汽车工程学院华林教授团队与澳大利亚伊迪斯科文大学(Edith Cowan University)张来昌教授合作,在国际学术期刊Progress in Materials Science(IF=33.6)上发表综述论文“Electromagnetic treatment enhancing performance of metal materials: A review,153(2025)101488”,这是团队在总结近二十年研究成果基础上,首次对电磁处理方向内涵、研究思路和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详细综述和展望。论文以武汉理工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和第一通讯单位,谢乐春教授和孙洪鑫博士生为共同第一作者,华林教授和张来昌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电磁处理技术(含电场、磁场及电磁场耦合处理)通过高传输速率与高能量通量密度,可实现原子尺度的能量传递,从而调控材料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目前,电磁处理技术已在工业中开展相关应用,但其机理系统研究尚不完善。本文总结了电磁处理多种效应,电磁处理的能量传递与作用靶向性极端时空尺度特性缺陷修复效应等,如图1,并通过热效应与非热效应揭示电磁处理作用机制。

图1 电磁处理特征

电磁处理技术可精准调控金属材料微观结构特征,有效改善残余应力状态与耐腐蚀性,显著提升金属材料耐磨性、冲击韧性、抗疲劳性能等,如图2

          

图2 电磁处理前后材料性能对比

电磁处理能显著改善金属材料的加工性能,不仅体现在塑性变形能力上,还表现在屈服强度、硬度等关键力学性能指标。在材料加工方面,电磁处理技术已成功拓展至切削、磨削、钻孔、焊接、烧结、涂层、塑性成形等多种工艺,如图3电磁处理技术已在材料制备、材料加工材料成形、增材制造等领域实现应用。

图3 电磁处理在材料加工中的应用

本文首次全面阐述了电磁参数-微观结构-机械性能的构效关系,系统总结了热效应、非热效应、电磁感应以及电磁场-热力场耦合等多重作用机制,揭示了电磁-材料相互作用的复杂性与多尺度多维度特性为发展高性能金属材料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该研究工作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支持。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16/j.pmatsci.2025.101488

文:谢乐春;编辑:曹明;审核:韩星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