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之光】陈蕾:我国奥运地标的“筑梦师”

发布:2025-03-18 15:51 来源:社会合作处、土建学院

大字号

【编者按】校友是学校最深情的牵挂、最宝贵的资源、最靓丽的名片。岁月悠悠,一代代武汉理工人各奔前程,但他们心中那份对母校的深情与怀念,如同璀璨星辰,指引其前行的方向。学校坚持以“全周期、全范围、全方位”理念开展校友工作,厚植校友根情文化,着力打造校友与母校的情感共同体、发展共同体、事业共同体、荣誉共同体。为激励广大师生向优秀校友学习,本网特此推出“校友之光”专栏,通过分享校友故事,传播并弘扬武汉理工精神。敬请关注。

陈蕾,1971年9月出生,学校88级工民建专业校友,曾担任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总工程师,现任中建一局工程研究院院长,曾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青年五四奖章、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优秀总工程师奖等荣誉。

求学逐梦:图纸间的青春印记

“从小喜欢闻晒蓝图的氨水味”,陈蕾的工程思维雏形可追溯至童蒙时期。她出生于湖北黄石,父亲是水泥工业设计院的生产工艺设计师。幼年时,父亲办公室堆积如山的图纸堆成为她建筑启蒙的起点,那些浸润在图纸堆中的时光悄然塑造了她的专业认知。1988年,她考入武汉工业大学(学校前身)。四年间,她从刚开始看到《高等数学》就发蒙,到爬过《结构力学》《钢筋混凝土》等课程“高山”,逐渐积累了较为扎实的工程理论基础。在校四年的独立学习生活,也锤炼出了她坚韧不拔的性格。

职场砺剑:闯荡工地的“铁娘子”

临近毕业,陈蕾只身奔赴北京,向中建一局集团毛遂自荐,开始在建筑工程领域打拼。初入职场,她骑着单车往返于宿舍和工地之间,将全部精力放在学习实践上。

彼时,陈蕾在北京城市广场项目部做技术员,一干就是三年。项目结束后,踏实肯干的她被推荐到国贸二期项目任技术部经理,这一干又是三年。该工程设计变更量非常大,常常是边设计边施工,甚至连例行召开的监理会也几乎成了图纸讨论会。在这里,陈蕾开始展露她的过人才识。每当需要查询项目洽商资料和文件时,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她。她惊人的记忆力令大家佩服不已,上千份的洽商文件仿佛印在她的脑海中,她总是能及时、准确地回答同事提出的疑问,并与设计单位充分交流、沟通。该项工程最终也获得了全国建筑行业工程质量的最高荣誉——鲁班奖。

陈蕾(左二)正在检查施工图纸

凭借前两个大型项目积累的施工经验,她先后在武警宿舍楼和北大生物城项目中担任总工程师。2004年3月,作为中建一局的技术骨干,陈蕾牵头负责公司水立方项目的技术投标。中标后,凭借对水立方项目的熟悉和多年的工程项目经验,她成为该项目总工程师的最佳人选。

巅峰铸魂:为“水立方”注入灵性

北京水立方有多个标签:全球第一座多面体空间刚架结构建筑、世界规模最大的膜结构工程、“中国十大新建筑奇迹”等。

面对具有如此国际重大影响力和超高技术难度的工程,陈蕾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然而,承建奥运工程的神圣使命让她将压力化为动力。建设之初,水立方就遭遇到“尘卷风”的袭击,刚搭好的临时建筑物几乎全部被摧毁,整个现场陷入瘫痪状态。不仅如此,陈蕾和团队也面临着重重技术难关,整体项目工作量是其他同类工程的两到三倍,其中最突出的两大难题就是钢结构施工和膜结构安装。

陈蕾(左)在水立方现场指导工作

水立方复杂的多面体空间刚架结构不仅在国内绝无仅有,在国际上也极为罕见。面对如此复杂的结构,传统施工方法已无法满足施工需求。为攻克这一难题,陈蕾带领团队创新性采用“火柴棍”拼接法,先用火柴棍拼出模型并确定杆件定位,再进行实际安装。这种方法灵感来源于火柴棍的结构——一个圆脑袋加一根杆,与水立方钢结构的球节点和杆件形状高度相似,不仅解决了杆件定位难题,更大幅提升了工程进度。刚开始时,团队一天只能安装几根杆件,随着方法的不断优化,最高峰时一天能安装二百多根。

在膜结构安装方面,水立方采用世界上规模最大的ETFE膜结构。这种膜材料具有质量轻、透明度高和自清洁良好等性能特点,但也给团队带来剪裁和安装的巨大挑战。陈蕾和团队通过反复试验和模拟,攻克膜材料的剪裁和安装难题,成功完成了这一复杂工程。

凭借坚忍不拔的毅力和一丝不苟的钻研精神,陈蕾在无数次的论证和实践中化解了不计其数的难题。她主持编制的《国家游泳中心主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定》,参与编制的《国家游泳中心屋面及墙面ETFE装配系统工程技术及施工质量验收标准》,填补了国内刚架结构和ETFE膜结构技术施工标准的空白。

2007年7月17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来到水立方视察。临走之际,他握着陈蕾和同事们的手,深切勉励道:“你们设计得好,施工得也好!”与温总理握手成为陈蕾一生难以忘怀的经历。

薪火相传:从“蓝色魔方”到人才军团

对陈蕾来说,精彩远不止水立方。在各项工作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她也注重团队成员的梯队建设。

2015年,陈蕾到中建一局总部重新组建技术中心。2016年,陈蕾领衔创建工作室,把具有一定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聚集在一起,发挥企业技术中心在创新驱动和科技引领发展中的作用,巩固和扩大中建一局集团在建筑行业的科技领先优势。在她的带领下,工作室从管理体制入手,深入挖掘科技题材,积极培养技术人才,取得了丰硕成果。五年内累计获国家授权专利20项,省部级科技奖1项,省部级工法2项,期刊论文23项,省部级BIM竞赛13项。

2019年,她带领团队参与“冰立方”改造技术攻关,攻克低温干燥、平整度要求极高的冰壶场地与高温高湿的泳池“冰水转换”难题,研发可拆卸冰场系统,实现材料重复利用率达92%。这一改造不仅解决了场馆的赛后利用问题,更为全球奥运场馆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中国方案。

近年来,陈蕾带领中建一局研发团队以“超低能耗建筑”“零碳建筑”系列技术集成及创新为突破口,攻坚寒冷地区“零碳建筑”技术体系,创新研究基于新型高性能保温系统和能源系统产品的深化设计指引,力图探索出一条契合我国建筑行业现状的“双碳”转型发展路径,助力“双碳”目标落地。

反哺育新:母校沃土再育芳华

母校所传授的专业知识和坚韧精神为陈蕾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基础,“追求卓越”的理工精神更是她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母校是我梦想的起点,我想让更多理工学子触摸大国工程的心跳。”陈蕾始终铭记母校的培育之恩,以实际行动回馈母校。

陈蕾返校参加学校校友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第一排左三)

她多次回到母校参与学术活动,积极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奋斗故事,鼓励学弟学妹们胸怀理想、脚踏实地。她与88级校友联合出资设立“振兴建工奖学金”,帮助热爱专业、勤奋学习、品学兼优的本科生完成学业,为学校教育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陈蕾应邀做客理工大讲堂

从黄石图纸堆里仰望星空的少女,到擎起奥运地标的“筑梦师”,30多年来,陈蕾在钢筋混凝土间书写着中国建造的传奇。她以纤纤素手破解世界级技术难题,用创新思维重塑建筑美学边界,更以巾帼之姿在建筑工程领域树立丰碑。水立方的蓝色波浪里激荡着中国工程师的智慧,冰立方的科技蝶变中跃动着永不言弃的匠心。从长江之畔到国家地标,陈蕾以钢铁为笔、汗水为墨,传承永不褪色的理工精神,让世界看见中国建造背后跳动的赤子之心。

文:彭恺、黄瑾、赵一铭;编辑:谢小琴、曹明;审核:赵衍民、林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