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力量】杜志刚:匠心传知识 潜心育桃李

发布:2025-01-10 15:39 来源:党委宣传部、交通与物流工程学院

大字号

“不吝赞美、从不发火、勇于创新、天生幽默风趣……”谈及杜老师,同事、学生交口称赞。

个人照

他潜心教学、融贯中西,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专业人才;他创新务实、结合国家需求,在隧道交通安全和照明节能领域深耕探索;他尊重学生,因材施教,与学生之间形成亦师亦友、寓教于乐的包容和谐氛围……他就是交通与物流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杜志刚。

慢慢来,上好每一节课”

2007年博士毕业后,杜志刚便一直在交通工程系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先后承担道路交通附属设施设计、技术经济学、运输经济学、路政管理、交通设计等多门本科生课程。不同知识背景的课程,对于年轻时的杜志刚来说是一个挑战。他还记得自己上第一堂课的情形:很紧张,不懂得如何与学生互动,课堂氛围也有些沉闷。为了上好课,他反复温习教材,搜索不同的案例,给自己解压壮胆。秉持着“慢慢来”的态度,通过不断地学习、摸索、改进,他对交通工程学科体系的认知更加全面准确,课堂教学越来越自信,教学能力不断提升。

为了提高抬头率和参与率,他在课件增加了很多国内外交通工程,以及建筑学和工业设计案例,丰富课堂内容和形式的同时,更吸引同学们畅所欲言,对案例进行探讨交流,锻炼其思维和表达能力。上了杜老师的课,也有不少同学大倒“苦水”:“有时候看到一些事故视频,虽然经过了处理,还是很有冲击力”。杜志刚得知后笑言,“这有助于你们今后注意行车安全啊!”

17年的教学中,杜志刚与时俱进,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先后主持3项校级教研项目,发表3篇教研论文,参编3本本科生教材,获评校级青年教学名师、校级在线开放精品课程。他认为教学需要结合基层一线的调研,从工程实践中汲取经验,同时他也学习国内外规范指南,探讨规范背后的逻辑,对学科进行横纵向对比。通过国内外各种规范的比较,加深同学们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及认知,明确努力方向。

带领团队组织华中地区道路交通安全研讨会

学习不能闭门造车,从2017年开始,秉承“共享、公益、传承”的会议宗旨,杜志刚带领研究生发起并组织承办五届华中地区道路交通安全研讨会,搭建交通工程、交通管理、交通研究及教学的桥梁。他还带着学生创建“守护交安天长地久”公众号,传递交通安全知识,搭建学习交流平台,受到广泛好评。

学问必求创新,思维要敢开拓”

“隧道交通安全这块,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同行绝大部分是看我们。”

杜志刚的研究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如何让人们的出行安全舒适,让交通管理、建设与运营等更智能、绿色、节能。从2004年开始,杜志刚一直从事隧道交通安全与照明节能领域研究。为了提升隧道交通安全,照明往往是主要方案,隧道照明最早来源于室内照明的一些规范,其对高速运行的公路隧道、城市隧道不一定适用,且成本高,见效不显著。

人们开车进出隧道路段时,因为光线强度的变化存在明显的视觉差,导致出现一瞬间的视线缺失,会有短暂的“眼盲”感觉,我们称之为“黑洞效应”和“白洞效应”。杜志刚跟导师研究的第一个项目就是分析隧道出入口光照与驾驶人瞳孔面积变动关系,用瞳孔变动来描述隧道“黑白洞效应”,找到帮助驾驶人适应“黑白洞效应”方案,提升其行车安全。

“学问必求创新,思维要敢开拓”,杜志刚时常强调科研要创新,“科研应该在丢钥匙的地方找钥匙,而不是在明亮的灯光下,即别人的研究光环下找钥匙”。他将心理学科知识引入隧道交通安全与照明节能领域,分析隧道路段黑白洞效应、边墙效应、出口松懈效应、弯道心理旋转效应等不良心理效应的形成机理,从而找到调控和改进方法,减少交通隐患。比如,在交叉口、弯道路段,路人会存在心理旋转效应,视距视区受限,难以及时、准确辨识视线诱导设施,容易诱发交通事故。针对交叉口、弯道、交通安全岛等交通场景,他提出,不仅可以从诱导设施的形状和色彩恒常性角度调控用路人心理旋转效应,还可以在线性诱导系统基础上,合理布设球形、圆柱形等视线诱导设施,提升驾驶人对道路环境的感知能力。他的团队是国内在该方向发表论文、申请专利最多的团队之一。至今发表了200余篇论文,SCI/EI收录80余篇,1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4篇入选“领跑者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2篇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18项发明专利转化个人被评为“2024年度知网最具影响力学者”。

带团队在武汉路段调研

杜志刚的研究不只是理论层面,更多是在工程应用方面。他常说“工程研究的关键在于应用!”工程研究离不开实地数据获取,带领团队深入山区隧道实地调研成为常态。从武汉公铁隧道到长江隧道,从墨水湖大桥到武汉环线,从恩施城市道路到咸宁国省干线公路……他带领团队对湖北省20多个事故多发路段进行调研,更带着团队完成了浙江、两广、云贵、山陕等地300多座隧道的调研与实验。每次调研他都会针对现场实际情况,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其隧道交通安全成果也广泛应用于国内公路、城市水下、江底海底等200多条隧道中。

参加湖北交警工作交流会

作为武汉市政协委员,他发挥自身科研优势为武汉发展建言献策。出行时他注意到武汉道路中的双黄线只有50公分,且有38公分的隔离栏,隔离栏底座往往侵入双黄线,对道路安全存在隐患,他提出“关于提升武汉市主干路中分带交通安全性的建议”的提案。他还参与武汉市2022年政协1号重点提案,并在武汉市政协大会上发言。截至目前,有8项提案立项,提交的10余项社情民意信息、市重点提案调研报告,有8项被民盟中央、省市领导批示、采用。

挖掘潜力,让每一位学生发光发热”

“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对待学生首先要尊重他”,杜志刚擅长挖掘每位学生的潜力,并提供机会让他们发光发热。

“天涯海角有尽处,只有师恩无穷期”,杜老师的好,2011级硕士生黄发明深有感触。本科时,黄发明从建筑学调剂进了交通工程专业,期间综测排名在专业靠后。入学后,黄发明不仅对自己要求严苛,对师弟师妹要求也过于严格,相处不愉快,常常不能释怀。杜志刚找机会跟他谈,劝他不要那么紧绷,不要对同学过于苛责,同时帮忙纾解关系。在老师的帮助下,黄发明不仅缓和了同学的关系,获得一等奖学金,更对科研产生了极大兴趣。在老师的指导下,黄发明协助设计院完成“世行贷款襄阳城市交通项目可行性研究”等项目,通过参与中英双语工程方案研讨、与专家交流、协助团队完成报告等,综合能力得到提升。研究生期间,他发表了一篇SCI论文,授权4项发明专利,获学校“研究生十大学术之星”称号,论文也获评学校研究生优秀学位论文。

“杜老师总是鼓励我勇敢尝试,给予我信心和动力。”2017级博士研究生王首硕硕士期间成果不突出,初入学研究课题的不确定和对未来的迷茫让他身心俱疲,整天唉声叹气杜志刚不断安慰他,“不要那么心急,只要方向正确,只要努力,收获成果是迟早的事”。在他的耐心指导下,王首硕逐渐找到科研方向,开始逐步阅读文献、深入探索实验。从非核心论文、核心论文到EI核心库论文、SCI期刊、顶尖SCI论文等,杜志刚指导他从非核心开始写论文,由浅入深,增强信心。他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他的论文获北京交通工程学会评选的交通运输工程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同时授权3项发明专利。2022年毕业后,王首硕到广州航运学院任教,目前已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学生参加世界交通运输大会

“给杜老师发邮件30分钟就收到了回信,看到我策划、采编制作的一些新闻作品,他说:我们小组亟需你这样文笔犀利的才女。”2020级硕士生杨柳回想联系杜老师的情形,深有感触。研究生入学后杜志刚每周督促学业,她也迅速进入状态,发表了多篇核心论文,并授权发明专利,连续拿到一等奖学金。不仅如此,杜志刚还帮她联系设计单位去实习、担任团队公众号编辑、充当交通安全研讨会志愿者等,全面提升其工程思维、作图和协调等能力。在老师鼓励下,她申请到国家留学基金委全额资助,2023年赴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攻读博士。

团队师生合影

杜志刚秉持着三昧人才的培养理念,他认为学术人、工程人、社会人三者之间相辅相成,以工程为基,在学术上进行深化,将工程和学术成果应用到社会中,满足社会和国家需求,造福社会。他时常教育学生,要面向社会,将知识用于社会,解决实际问题。他带着学生去现场、去调研,找到学术创新点,发表学术论文,最终实际应用;他指导本科生、研究生进行课外科技创新,获6项国家级科技创新大赛奖励,获评学校“卓越研究生教育优秀指导教师”;他支持学生参加各种重量级学术会议,如在美国举行的交通运输年会、世界交通大会、国内专业性学术会议等,让学生与顶尖学者面对面交流。

文:谢小琴、丁晨露、陈晖;编辑:曹明;审核:肖耀根、关帅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