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金课】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工艺与装备虚拟仿真实验、认识武汉•大国工业、大学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

发布:2021-10-26 14:33 来源:教务处

大字号


《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工艺与装备虚拟仿真实验》

一、课程简介

《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工艺与装备虚拟仿真实验》立足解决真实实验项目因极端环境、高成本、高消耗、不可逆操作等导致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工艺与装备相关实验无法有效开展的现状,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项目深度融合,拓展实验教学内容广度和深度,延伸实验教学时间和空间,切实提升实验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该实验教学项目于2018年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并于2020年被教育部认定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

二、团队简介

《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工艺与装备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团队立足推进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的深度融合,加强实验教学优质资源建设与应用,促进实验教学资源开放共享,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实践育人水平。近5年,团队主要成员获湖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武汉理工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第六届全国高等学校教师自制实验教学仪器设备创新大赛全国三等奖1项,主编教材2部,指导学生获省部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励十余项。

(教学团队主要成员,从左至右:杨志杰、卢红、吴飞、黎章杰) 

三、课程特色

打破现实条件限制,提升实验教学效果。紧密结合专业特色和行业产业发展最新成果,紧密结合学校定位和人才培养特点,紧密结合理论课程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各项要求,采用现代信息技术,依托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手段,综合运用多媒体、三维建模、人机交互、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以提高实验教学项目的吸引力、提高学生学习效率为目标,充分考虑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不同课程学生的学习需求,以真实现代化大型水泥生产企业为原型,直观展现当前最先进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以关键设备结构及工作原理为重点分析对象,配合物料在设备内的流转及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帮助学生准确掌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工艺。

四、创新成果

在教学项目建设过程中,团队成员主持“机电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等省级教研项目2项,“新工科背景下机械类专业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体系”等校级教研项目3项,“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核心工艺流程分析虚拟仿真实验”等校级虚拟实验教学资源建设项目6项,发表“新型水泥生产装备虚拟仿真系统开发”等教研论文10余篇,申请“水泥生产工艺流程认知实验虚拟仿真系统V1.0”等软件著作权6项。

五、应用示范

通过“实验空间—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共享服务平台”,《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工艺与装备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实现了面向全社会的开放共享。实验的过程以引导和启发为基础,以学生自主实践为主线,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为平台,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和知识掌握情况自主选择学习模式,可多次重复实验操作直至完全掌握相关知识。

疫情防控期间,项目组积极响应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向全国高校师生全天候免费开放《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工艺与装备虚拟仿真实验》全部教学资源,实验项目浏览量已达11000余次。实验项目负责人受邀参加湖北省2020年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与应用在线研讨会推广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建设经验,受到省内外兄弟院校高度评价。

六、建设计划

在满足教育部对于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开放共享相关规定的基础上,《新型干法水泥生产工艺与装备虚拟仿真实验》最大限度面向高校和社会开放服务。同时不断增强平台的共享能力和稳定性,满足更大的用户并发访问需求,并持续进行优质资源建设与更新,在持续收集使用者反馈的基础上,构建更加合理的实验教学考核机制。未来在实验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将深入挖掘实验教学项目的课程思政元素,打造面向实验教学的课程思政体系,力争将该项目建成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项目。




《认识武汉·大国工业》

一、课程简介

《认识武汉·大国工业》课程是由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处与党委宣传部共同打造的一门高校通识教育创新课程。从遥远的盘龙城到崭新的光谷东,从荣耀的汉阳造到红色的十里钢,武汉的城市年轮不断扩展,一路生生不息。这片江河湖泊、亭台楼阁,见证了一个国家老工业基地向国家先进制造业中心的全面迈进,也一路保留了伟大祖国70年来工业化伟大成就的历史印记。课程以武汉的城市历史和近代工业进程为线索,结合“新工科”尤其是材料、交通、汽车、信息通信等学科的历史发展与升级转型,以九省通衢的“国之大城”对话百年沧桑的“工业智识”,诉说江城、湖城、大学城的城中故事,情系市情、国情、社情的华夏中国。

二、团队介绍

经验丰富的专职思政课教师团队。团队所属马克思主义学院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B+”评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建设专业。团队教师长期站在教学第一线,分别承担8门思政课与其他13门相关课程,平均每人每年教学500学时以上。

不断精进创新的研究型教学团队。近5年来,团队发表教研论文15篇、专著3部,承担省级以上教研项目12项(课程负责人论文8篇、专著1项、教材1项、省级以上教研项目4项)。

多学科交叉的优质教学名师团队。团队教师有思政、哲学、历史、法学、心理学等学科背景,全部拥有博士学位,2人有国外留学经历,1人为外籍教师,8人次获“全国思政课教学能手”“全国思政课教学展示二等奖”“精品课程教学名师”“青年教学名师”等荣誉。

三、课程特色

集合科教重镇教育资源,校社共建“认识武汉”。课程通过邀请跨一城区域多所高校研究所顶尖的教学与科研专家,如两院院士、各学科带头人与首席教授等,邀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校外资深校友、政府部门负责人等组成“教学专题专家库”。同时逐步建设以中国桥梁博物馆为代表的7个课程定点实践基地,通过高校与社会教育资源有力互动,实现将高校顶尖理论教育资源与社会优质实践资源贯穿配合,共建品牌课程。

汇聚顶级学科百年底蕴,助力实现“大国工业”。依托我校“新工科”的教学科研优势资源,将材料、交通、汽车为代表的学科优势资源纳入教学,科技知识与人文精神两相织,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相结合,依工强文、以文化人,全面拓宽学生多学科的眼界视野,提升学生跨学科知识储备,产学研三结合,构建“团队牵引、开放协同、行业育人”新格局,探索新时代人才培养新路径。

以工业故事讲好中国故事,开好新时代的“大思政课”。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内涵与通识教育的育人价值结合,培养学生对祖国的高度忠诚感、对祖国伟大成就的认同感、对祖国未来发展的责任感。这是“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有益延伸,也是“通识课程”向“大思政课”的价值转型。

四、创新成果

课程以武汉的城市历史和近代工业进程为线索,旨在以小见大,以一城崛起看中国崛起,以一城奋斗见证时代之伟大,架构网上网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协同育人的“立交桥”,形成特色鲜明、“三位一体”的“融课堂”教学模式。

第一是“立德树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展现与切实落实“课程思政”,工业人文两交融,将价值引领与知识传授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内涵与通识教育的育人价值结合,铸造有信仰、有灵魂与有担当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人。

第二是“校社协同”。专职思政课教师团队与专题专家库专家联合授课,采用“主持人+理论专家主讲+实践专家主讲+专家对话”的授课模式,将高校顶尖理论教育资源与社会优质实践资源贯穿配合,政产学三结合,构建“课程思政、团队牵引、校社协同、课程育人”新格局,探索出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路径。

第三是“三全育人”。线下课堂教学与线上慕课教学深度融合,将翻转课堂、问题式教学法、专题式教学法等与线下课堂教学紧密配合,培育课程发展的“增长点”,藉由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与校内外人员互动,大家一起思起来、动起来、忙起来,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与全过程育人的“大思政”局面。

五、应用示范

经过课程团队的努力,《认识武汉·大国工业》课程探索成效明显,获得校内外高度评价。截至2020年12月,课程授课总人数25804人,课时总量18189学时。线下课程每学期选课时段都被选爆,多学期评教均分92.2(满分92.5)。学生评价“课程实用性高”“教学模式新颖”“收获很多”等。线上慕课选课人数逐期递增趋势明显(一期1061人,二期2421人,三期7118人,四期4437人,五期5532人),线上互动踊跃,获得五星满意度评价。

《认识武汉·大国工业》课程获得湖北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尔肯江·吐拉洪同志高度赞赏,《认识武汉·大国工业》课程入选首批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被认定为2020年湖北省省级一流线上课程,被认定为2020年度武汉理工大学一流本科课程。课程同时获得2021年教育部首批“课程思政”教学示范课程、示范团队与教学名师荣誉称号,获得湖北省“课程思政”教学示范课程、校级“课程思政”教学示范课程荣誉,实现了“校-省-国家”两类三级大满贯优质品牌课程。课程教材获得武汉市第十七次社科成果奖一等奖,获得2021年湖北省省委公益出版奖,获得省级教研项目3项,校级重点一般教研项目4项,发表教研论文9篇。课程也获得媒体与同行广泛赞誉,《长江日报》报道12次,九派新闻报道13次,搜狐网转载5次,校园网站报道8次。课程负责人3次接受湖北电视台教育频道专访。课程教材出版新闻获得“学习强国”转载报道。

课程团队应学校要求,2019年新建衍生SPOC课程《认识武理》也已上线,选课人数过万,同样广受好评。课程模式被武汉地区22所高校开设的《认识武汉》系列课程学习借鉴。

六、建设计划

进一步挖掘课程的技术元素、探索新型教研形态。线下课堂教学与线上集体备课深度融合,提升教师教学创新与科研能力。配合已有优质教育数字资源共享机制,满足新课建设与内容更新,教学方法改革与教学评价研究等教研活动展开。

进一步增强教学研究能力。通过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双主体协同,构建通识教育课程“课程思政”教学研究新范式。同时,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新情境中,将问题式、项目式教学法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紧密配合,实现“泛在学习”教学手段。

进一步完善教学共同体。坚持开放协同理念,动员一切可动员的资源,邀请顶尖科研专家、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资深校友、政府部门负责人等,定期搭对开展专题教研活动,实现从“单向思考”到“单向引导+多元参与+多方互动”教研模式改变。

进一步推动教师培训体系开发。课程团队大力支持各校打破壁垒互通有无,实现教学平台、教材、专家库、实践基地共享。目前系列课程在山西、陕西等高校开课4所,自2019年在各平台发表教培文章5篇,线上线下宣讲活动共计27场。通过聚焦资源重组,教师培训、方法论创新、在线教学管理设计等培训内容,形成稳定教师培训模式,打造了一支高水平教师队伍。




《大学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

一、课程简介

《大学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是面向我校所有本科生开放的创新创业类选修课程。课程帮助大学生明确大学阶段的学习生活和未来职业发展的关系,帮助学生更科学地进行自我认知、更全面地探索工作世界,让学生掌握科学决策的方法,畅想个人未来的职业生涯。

课程在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唤起学生的职业规划意识的同时,更能促进大学生重视大学阶段的学习和生活,在学习与实践中自觉地提高职业生涯管理能力,从而全面提升个人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二、团队简介

《大学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课程的建设与发展得到了学校和各学院的支持,目前有稳定的9位专兼职教师,其中有4位精品课程教学名师、3位师德标兵、3位青年教师教学能手,是一支热爱教学、经验丰富、向上向善的专业化中青力量,2016年被评为“校级课程教学团队”。

课程团队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主动践行“课程思政”,主持了3项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4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和多项省级教研和科研项目,建设了3门国家金课和1门全国就业创业金课,主编或参编多部规划教材和著作。课程教学团队将一如既往地站好三尺讲台,讲好理工金课。

三、课程特色

《大学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课程是全校公选课,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课程团队教师也在不断提升教学能力,丰富教学方法与途径,拓展教学资源,努力打造课程特色。

线上与线下互补。学生课前主动线上学习,带着问题与思考进课堂。老师在线下课堂与同学们充分探讨、交流和指导。线上课程从“面”上解决同学们共同的问题,线下分主题讨论从“线”上解决同学们分层分类的问题,老师在线上线下对个别学生的咨询则是从“点”上解决同学们个性化的问题,“点线面”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课程团队合力完成对大学生生涯规划的教育与指导。

理论与实践并重。课程教学团队通过理论讲授、案例分析、视频图文等传统教学形式传授理论知识,通过分组讨论、项目展示、工具实操等体验式教学形式锻炼学生应用和实践能力,不仅让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知识,更促进学生具备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

生涯人物进课堂。课程教学大纲及教学日历中专门设置了“生涯人物进课堂”的教学内容,邀请行业专家、职场精英、荣誉校友等生涯人物走进线上课堂,为同学们带来实时的职场信息,尤其是我校“三大行业”相关职场人士的互动,对学生了解学校特色行业、提前进行就业准备有很好的示范和榜样作用。

四、应用示范

课程开设至今已经走过17个年头,与近3万理工学子一起成长与发展。2016年,课程上线中国大学MOOC,众多高校近10万学生在线参与课程的学习和交流。尤其是在2020年疫情期间,华中农业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等高校充分认可我校《大学生涯规划与职业发展》课程的内容与质量,指定该课程为学生的学分课程。

同时,课程负责人还受邀在中国大学MOOC上开展公益直播讲座,积极承担教师责任,充分发挥引导作用,为全国2万多在线学生加油鼓劲,共克时艰。

课程团队也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多种形式,为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开大学、同济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合肥工业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等全国100多所高校和高中的师生进行课程教学示范和培训,立足本校,服务社会。

五、建设计划

课程团队始终以高标准进行课程的持续建设和维护,切实贯彻落实“课程思政”,探索后疫情时代学生的心理特质和学习需求,不断在教学一线引发思考,积极用科研成果助推教学,充分发挥国家一流课程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通讯员:寇帆 审稿人:徐言民)

往期回顾:

理工金课 | 材料概论、人文物理、地文航海

理工金课 | 供应链管理、人车社会、数字图像处理

理工金课 | 船舶管理、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管理学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