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本科教育】白秀琴:潜心育桃李 爱意沐芬芳

发布:2023-11-10 18:01 来源:党委宣传部、交通与物流工程学院

大字号

“治学严谨、处处鼓励、耐心细致、自带温暖体质……”一说起白老师,这些都是高频词。

她从教26年潜心耕耘,不断探索教学改革,只为讲好每一个课堂;她秉承“以生为本,老师的路才能走得长远”育人理念,关心关怀关爱学生,用玉壶冰心书写立德树人华章;她熔铸专业所长,结合国家需求,在绿色船舶领域深耕探索,取得多项开创性成果。她就是交通与物流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交通运输行业重点领域创新团队负责人白秀琴。

“当老师首先要把课上好”

“白老师给我们本科生上的《船舶机械检验》是热门课程,老师讲得细,课件也做得好,我好不容易才抢到”“老师课上讲的例子通俗易懂,还经常走下讲台跟我们互动,上白老师的课注意力想不集中都难”……

自1997年执教起,白秀琴便先后承担着交通运输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等学科的教学任务。如何做好课程设计,前面讲什么,中间怎么设置,课后怎么巩固……她每天都在琢磨。“为了上好《动力机械工况监测与故障诊断》,我向系里的前辈请教,每天对着镜子练习,跑到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家去试讲,45分钟的课准备了一个多星期,可上讲台了还是紧张,不敢动,讲课跟背书一样。当时听完课的老师们就指导我,上课要放松心态,多启发、互动,多举例子让学生更容易记住。”白秀琴对自己的第一节课记忆犹新,前辈们的教导她也一直放在心上,不断完善提高自己。

“夜半辛勤伏案头,一支粉笔写春秋。”在白秀琴的家里留存着十几本、半米多高的手写教案,发黄的教案里,大到一堂课的教学提纲,小到课上的提问安排、一个问题的巧妙设置都被她细致地一一记录。随着时代发展,教学理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新工科”“OBE”、慕课、翻转课堂、课程思政……投入教学研究的白秀琴发现,有太多新知识要学习,之前的教材、教学大纲、教学思路和方式都要变革。她每天查阅文献,挤出时间投入到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工作中,主持省级教研项目和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教育科学研究重点课题,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和新工科理念下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获得第三十一届“木兰奖”、2022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序3)。

给学生上课

随着知识储备的增加,科研经验的积累,白秀琴的教学内容和形式不断丰富。她把自己的科研项目与教学结合,把学科的最前沿动态、最新发展方向传递给学生。在《油气储运设备监测与诊断》这门课中,很多同学不理解“生物因素”,白秀琴结合自己关于生物污损的研究,通俗易懂地让学生清楚“生物因素”是如何在输送管道内壁发生污损、腐蚀从而导致设备故障的。

“当老师首先要把课上好,每一次授课都要比上一次更好。”当年青涩的助教已成长为指导青年教师上课的白老师,她像当年前辈们指导她一样,将自己的教学经验悉心传授、细心指导。

“科研要为国家需求服务”

“当好高校教师,教学和科研缺一不可。当好老师不能只会上课,还要会科研。”

白秀琴的研究方向聚焦于摩擦学、船舶防污减阻等领域。在她看来,做科学研究就是要跟国家发展同向同行,瞄准国家发展战略,为国家需求服务,她通过自己的研究,为落实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和我国“碳达峰”“碳中和”重大决策部署,共同守护“碧水蓝天”贡献力量。

在实验室做实验

船舶防污减阻是涉及物理、化学、生物、机械等各个领域相关知识的交叉领域。她的很多研究生在本科学习中并未直接接触研究船舶生物污损所需要的生物、化学等知识,缺乏微生物培养、实验设计与分析等方面的相关技能,很多学生在最初开展实验的过程中常常茫然不知所措。三人行,必有我师,学生实验时一个样品表面的接枝一直失败,白秀琴就带他跟化生学院做类似研究的老师一起讨论找到症结;学生需要实验设备观察细菌海藻的贴附情况,她联系校外实验室借用高端荧光显微镜……为了更好指导学生,她通过各种渠道为学生创造学习和实验条件,联系本校化生学院、华中农业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相关课题组组成导师团,对学生进行联合指导。

指导学生科研

“海洋生物容易附着在船体水线以下部分,让船体更重,从而消耗更多的能源,它们还容易腐蚀金属、堵塞管道。”白秀琴提供学生研究易于吸附的细菌和藻类生物的条件,“我们首先要把这些藻类生物养活了,了解他们的习性,知道哪些怕光,喜欢怎样的温度、怎样的pH值,只有把生物习性搞透,才能对症下药,防止它们吸附。”她带着团队从观察生物生活习性着手,瞄准生物防附着这一世界难题,研究应对策略。

为了让学生找到科研的乐趣,白秀琴带领学生在沿海、内河等港口进行实地调研,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让他们意识到生物污损的危害性,认同自己课题的潜在价值,进而高质量完成自己的研究工作。水运湖边、长江岸边、三峡大坝上,海南、青岛、厦门、台州等地不同水域旁都有她团队实验的身影。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她带着团队到各个实验水域挂置实验板、采样,去观察生物膜、细菌膜以及生物附着情况,在实践中寻找船舶防污策略,破解生物污损难题。

白秀琴在船舶防污减阻技术方面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工作,近年来承担了与防污减阻相关的科技部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工信部高技术船舶专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装备预研基金等在内的项目多项,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1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2部,获得2020年中国航海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2009年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以‘生’为本才能走得长远”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对学生,白秀琴从不会用命令的口吻,而是用商量的语气。“你对什么感兴趣?”“你想做哪个方向的研究?”对于学生科研方向和选题,她跟学生充分交流,给他们充足的时间考虑,最后再确定。从课题的选择到思路的确立,从方法的敲定再到细节的打磨,她永远是学生的支持者与引导者。

白秀琴与学生亦师亦友亦知己,不仅仅在学业上尽心尽力地指导每一位学生,以真情激励他们,更在生活上尽其所能给他们关怀。2015年,在船上待了五年的常江凡重返校园读研。由于离开校园太久且缺乏科研经验,他深陷焦虑之中。白秀琴把他的情况记在心上,及时关注他的心理状态,鼓励他迎难而上,帮助他一点点弄清专业知识和实验内容,带他去参加国际会议开阔视野,发现自身研究的价值。在她的鼓励和指导下,常江凡申请了提前攻博,毕业后入职集美大学成为一名高校教师,他说,“白老师的指导与鞭策,让我走向更高的平台。”

“疫情期间,我不能到学校做实验,正当我着急焦虑时,白老师给我发消息,让我先多读文献,安慰我‘磨刀不误砍柴工’;在英国交流学习,得知我要短租房子,白老师马上联系熟人,帮我解决住房问题,解了我的燃眉之急;实验进展遇到瓶颈,白老师帮我找相关专家指导咨询,积极解决。”说起白老师的好,2018级博士杨宗澄深有体会。

“从论文选题、实验设计到论文写作,白老师对我进行了细致的指导。期间论文被拒多次,很受打击,是白老师一直鼓励我,让我倍感温暖。”2020级博士吴宇航说。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白秀琴注重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逻辑思维和写作规范,对学生的文章经常是反复指导、多次修改,一个标点符号、一个空格,甚至中英文的转换这种细微之处都不放过。

“学生们总说‘老师您真好’,可我却总被学生的好感动。”提及与学生的日常,白秀琴的脸上笑出了酒窝。当她因工作耽搁了吃饭,总会有学生来敲门喊“老师要吃饭啦!”。她办公室门常年不关,同学们平时进进出出,不管有什么事都喜欢跟她聊上几句,学生家长戏言“孩子都把白老师当半个妈了!”她说,“以‘生’为本才能走得长远。学生就像自己的孩子,有事情不找老师找谁呢?”

“白教授26年如一日扎根讲台,用‘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书写立德树人华章,以人格魅力呵护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启迪学生智慧,收获桃李芬芳。”交通与物流工程学院党委书记肖耀根说。

记者:谢小琴;学生记者:宗文惠、丁晨露、任哲麟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曹明;审稿人:吴先超、肖耀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