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2024-03-04 17:04 来源:党委宣传部
【编者按】文明校园创建活动,是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载体,是全面提高办学治校整体水平、实现“三全育人”的系统工程,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有效途径。一直以来,学校高度重视校园文明建设,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创建文明校园“六个好”的标准落实到具体工作中,持续抓好校风教风学风和校园文化建设,广大师生踊跃参与,树文明之风,践文明之行,为文明校园创建献智献力。文明校园,你我共建!为营造积极向上的文明校园创建氛围,学校特开辟【文明有“理”】专栏,宣传学校文明校园创建举措与成效,让文明风尚成为校园最美风景。敬请关注。
有一张面庞,纯粹阳光;有一个名字,家喻户晓;有一种精神,历久弥新……他就是雷锋,他用22年的短暂生命谱写了平凡而伟大的人生篇章,树立了一座令人敬仰的永恒丰碑,高擎起一面永不褪色的精神旗帜。
2024年,是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为雷锋同志题词61周年。61年来,学雷锋活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雷锋事迹深入人心,雷锋精神跨越时空、赓续传承,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织部分、民族精神的时代写照,激励着一代代中华儿女担当起新时代新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既要学习雷锋的精神,也要学习雷锋的做法,把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追求转化为具体行动,体现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长期以来,学校坚持把学习雷锋精神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大力传承和弘扬雷锋精神,涌现出一批有理想、有情怀、有信仰、有担当的雷锋精神的践行者,他们有院士、教师、管理人员和学生,他们以实际行动擦亮“雷锋精神”的时代名片,引领我们追“锋”前行。
传承雷锋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
“捐献眼角膜是积德行善的好事,我离开了还能让别人见到光明,不用再受病痛折磨了。”2023年11月13日19时,船海与能源动力工程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杨荣琦在病榻上许下了捐献眼角膜的遗愿,11月14日上午,杨荣琦因病去世。一周内,两枚珍贵的眼角膜移植给了两名患者,帮助他们重见光明。
“我的血液是健康的有用的,我终于也能够帮助到别人了。”应用经济学2019级博士研究生张远圣是武汉市无偿献血志愿者协会的一员,至今他坚持无偿献血12年,参与无偿献血了110余次,捐献的血液足以让173人得到及时救治。
“再冷的冬日也有暖意。”今年春节期间,湖北省遭遇大规模寒潮和雨雪冰冻天气,一些客货车滞留高速,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大数据2101班本科生张楚阳拿出自己兼职赚来的钱,带着家人一起购买物资,马不停蹄奔赴现场,一壶壶滚烫的热水和物资,温暖了冰天雪地困境中的人们。
2023年12月28日,武汉市马房山地铁站一名4岁左右的儿童心脏骤停、突发晕厥、失去意识,体育学院2023级研究生杨胜借其自身所学、挺身而出,展开紧急救治,帮助儿童恢复生命体征。
“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他们敢于担当、乐于奉献、在危难时刻迎难而上,用实际行动传承雷锋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践行着“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彰显了新时代青年的使命担当。
传承雷锋干一行爱一行的“螺丝钉”精神
“大家聚集在一起都是有梦想,想为中国汽车工业做出一点事情。”徐琳,汽车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留学归来的他,以行践言,积极投身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协助规划建设新能源和智能汽车梦工场。在迅能科技工作室,指导一批又一批有着科研梦想的学生,5年内服务全校各专业学生500余名,获国家及省部级奖项24项,累计60余人次获得免试研究生推免资格。
“学校就是我的家,学生都是我的孩子,我会尽自己最大努力守护好家。”张健是东院水泵房水电值班岗位的值班水工,每天早上7点上岗,每半个小时巡视一次,直至第二天凌晨近1点,没问题才放心回去休息。这个看似普通的岗位,却肩负着保障学校几万名师生正常学习生活的重任。“24小时待命”“全年无休”已成张健的工作常态。这份工作他一干就是30多年,只为做好水泵房的守护者。
“他一手拿纸一手拿笔,为读者解答问题的样子;总是早来一步,为同事服务的样子,深深刻在了我们的心里。”余坎是学校图书馆一名特殊的工作人员,他是一位聋哑人,当读者在馆里遇到困难时,余坎总是能够迎上去,一手拿笔一手拿纸,通过笔问笔答的方式,耐心细致地为每一个老师和学生服务,这一服务一做就是十多年。
伟大源于平凡,他们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在各自的岗位上,甘当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踏实苦干、恪尽职守,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不平凡的成绩。
传承雷锋不怕困难、刻苦钻研的“钉子”精神
“在光纤传感技术的工程应用和产业化方面,我们是世界上做得最好的之一。”姜德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学校首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从跟跑、并跑到如今的领跑,40余年如一日不懈“追光”,姜德生一次次带领团队破解“卡脖子”技术,在光纤传感领域不断突破,为光纤传感设备配上“中国芯”;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光纤风压计,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光纤光栅感温火灾报警技术与系统”;为我国大型桥梁、油库、大坝、隧道、电力等众多行业的大型工程及重大装备提供了安全监测的新一代传感技术,“鄂州花湖机场智能跑道系统”成为世界首条实现全时全域监测的智能跑道。
“科研在于探索而不是跟随,只有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才能获得更大突破。”徐林是材料复合新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曾获得“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荆楚楷模”等荣誉称号。留学归来的他一直以钱学森等老一位科学家的精神品质激励自己,长期致力于研发高安全电池,他和团队打破国际惯例,突破纳米储能领域多项难题,实现纳米线储能芯片从0到1的突破,参与研究的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等荣誉。他一边扎根科研、一边站稳讲台,以心系家国的情怀、坚持原创的精神、严谨治学的态度鞭策和影响学生,所指导的学生多次获创新创业竞赛国家级奖项。
“拿到冠军国旗披上肩的那一刻,我感受到了使命的光荣”。熊诗麒,我校高水平运动员,管理学院2022级本科生。2023年10月2日,熊诗麒在第19届杭州亚运会田径比赛中,以6.73米的个人最好成绩获得女子跳远冠军。这是我校学生在亚运会上获得的首枚单项金牌,也是湖北选手在杭州亚运会田径比赛中的唯一金牌,创造了近13年来中国女子跳远最好成绩。中国队时隔25年再夺亚运会女子跳远金牌,湖北选手时隔33年再度在亚运会田径比赛中揽获单项金牌。
正如雷锋同志在日记里所言,钉子有两个好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他们勇于“钻 ”、勤于“挤 ”、善于“研 ”,练就过硬本领,努力以钉子的“挤”劲和“钻”劲让“钉子”精神焕发新时代光彩。
雷锋就在我们身边。他们延续温暖、传递大爱、迎难而上、默默奉献、发光发热、敢于拼搏、不断突破……这是无数武汉理工人传承和践行“雷锋精神”的缩影,是我们更好地用实际行动彰显新时代使命担当的榜样。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雷锋精神永不过时”。让我们从做好“一颗最小的螺丝钉”着手,以点点滴滴、实实在在的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把个人追求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学校“双一流”建设事业中,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建设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作出更大贡献。
文:朱可馨;编辑:曹明;审核:王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