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2025-11-12 10:53

《 人民政协报 》 ( 2025年11月11日 第 10 版)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指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培养造就更多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等各类人才。
结合我所在的武汉理工大学加快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实践探索,在贯彻落实《建议》有关要求、加快培养卓越工程师方面,我有以下建议:
一是坚定不移推动高校分类发展,让理工类院校在擅长领域培养更多卓越工程师。推动高校分类特色发展,既是《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年—2035年)》部署的战略举措,也是高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现实需要,更是理工类院校加快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必然路径选择,可以避免“千校一面”,也有利于培养更多符合各领域各行业高质量发展需要的卓越工程师。建议国家层面加大对推动高校分类改革发展的力度,加快引导不同高校在各自特长的赛道锻造“长板”、发挥优势、办出特色。在这样的战略举措推动下,各高校尤其是理工科见长的高校,才能在办学定位和特色优势方面进一步凝练,在资源配置和考核评价等方面进一步倾斜,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等方面进一步有所为、有所不为,从而集中优势力量培养更多不同领域的卓越工程师。
二是坚定不移推动产教融合创新,让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互促共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二者深度融合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关键所在。高校在培养卓越工程师过程中,要把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相关行业转型升级和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为重要使命,高度重视强化龙头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与地方政府和行业龙头企业加强政产学研用深度合作。要把工程硕博士培养基地建在相关合作区域和合作企业,让学生走进企业工厂车间、桥隧施工现场等生产一线,切实把企业在工程实践中遇到的“真问题”搬进教学环节,充分利用校企双方导师资源、科技平台和鲜活的工程技术应用场景,加强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新技术、创造知识等能力的培养,让高校培养的卓越工程师能够快速从校门走上工程技术岗位,让高校产出更多服务企业生产实践需要的科技成果,让“企业出题、高校与企业共同答题”成为生动实践,进而有力有效服务发展新质生产力。
三是坚定不移推动思政工作创新,让培养出的卓越工程师切实做到“四个忠于”。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我们建设教育强国的目的,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才,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卓越工程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急需的优秀人才,必须确保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正确政治方向。高校应当聚焦增强“思政引领力",结合办学特色守正创新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把卓越工程师培养深度嵌入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加强用新时代伟大变革成功案例教育引导学生,发挥校史、校训、校歌、博物馆等红色资源育人功能,注重运用实践场景、实践活动、实践锻炼等推动实践育人,引导培养的卓越工程师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信心,始终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社会主义,立报国强国大志向、做挺膺担当奋斗者,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四是坚定不移推动质量体系建设,让我国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跃升至全球领先位置。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提出“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时代任务。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对人才和科技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征程上,我们既要围绕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自主科学确定“双一流”标准,更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根据国际通用要求和中国实际需要构建包括卓越工程师在内的各类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用于指导高校加快推进卓越工程师培养,打造具有全球示范效应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范式。这就要求教育和工信等行政部门与高等院校和相关骨干龙头企业加强协同配合,充分利用中国完整的工业门类、完善的产业链体系和超大规模市场等优势,研究制定具有国际视野、符合中国科技和工业发展需要的卓越工程师标准类制度,在指导我国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同时,向全球提供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中国方案”和“中国标准”。(作者:信思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