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字号

【理工文化】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基础部师资班同学回忆文章集

【编者按】1977年,100余(108)名校友们作为恢复高考的首批学子,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走进武汉水运工程学院(武汉理工大学的前身之一)的校门,成为学院基础部迎来的第一届大学生,也成为了高校基础课教师的重要后备力量。2021年,毕业四十年之际,这批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校友们怀着对教育事业的热忱、对母校的深情和对同窗的牵挂,筹办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基础部77级同学 “重走水运路” 活动,撰写水运基础部77级史实和77级同学回忆文章集,一份份当年的物件、一篇篇回忆录和专门为此次活动创作的主题曲,无不再现77级校友们服从国家需要,勇于担当,孜孜以求、努力奋斗的激情燃烧的岁月,这也是值得我们代代相传的理工精神。

(以下文章为作者回忆,不代表本网观点)


毕业40年,蓦然回首,才发现时间过得真快,才发现我们当年的同学有许多正在奔向70岁甚至奔向80岁,才发现一些当年和我们朝夕相处的同学已经永远离开了我们。不管我们是否愿意承认,一个客观的事实是,我们都在变老,随时有可能随风飘去。

人老了都希望给自己、给后人留下一点念想,把自己的想法和最美好的东西记录下来。不像名人那样,我们沒有那么多成就可以写成一本书,也沒有人愿意帮助我们写回忆录,只有靠自己。然而,我们既没有作家的才华,又没有精力和时间去写一本书,所以,我们都拿起笔,在互联网上聚在一起,把我们在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后简称水运)的经历和故事记录下来,融合在一起,就是我们这个群体的一本书。


林青短文三则

林青 7704班

水运大礼堂那边飘散的乐声

水运大礼堂有着淡黄的外墙,周边簇拥着修剪整齐的冬青树丛和鮮花盛开的花坛,朝向操场的正门,四根方柱托起前伸的平顶门廊。站在门廊下的台阶上,向北眺望,教学主楼在绿荫丛中若隱若现,操场正中的足球场,依稀可见绿茵场上奔跑健儿的身影。每当回想40年前难忘的大学生活,耳边便会响起水运大礼堂那边飘散而來的乐声。

40年前,大地回春,阳光明媚,万物生机盎然。有志青年们从全国各地汇集到水运,开始了紧张的学习生活。从早到晚,同学们在教学大楼、图书馆、食堂和操场之间穿梭忙碌。入夜,学生宿舍渐渐安静下来了,青年学子们沉沉睡去,安宁静谧的夜,悄无声息的校园,直到水运大礼堂的大喇叭送出起床的乐声。

这乐声不是军营里的起床号,却是一首凯旋进行曲,英雄凯旋了,学子们也该起床了。

刘康勇钱丽军提供的正式简谱,在此致谢。

记得一天傍晚,从宿舍走出,忽听大礼堂那边响起乐队齐奏,舞台音响传出跳动的音符,校园气氛顿时活跃起來,隨即传来嘹亮的女高音:“太阳太阳象一把金梭,月亮月亮象一把银梭,交给你也交给我,看谁织出最美的生活...”。一听就知道,这是我们水运名歌手陈美华在引吭高歌:“金梭和银梭日夜在穿梭,时光如流水督促你和我,年轻人别消磨,珍惜今天好日月好日月”。

水运名歌手陈美华,现在仍活跃在南国音乐舞台

每天的就餐和娛乐、锻炼时间,水运大礼堂就会响起欢快的乐声,要说印象最深刻的,那要算李德伦指挥中央乐团演出的“交响音乐会”了。

中央乐团著名指挥家李德伦大师曾三次来到水运大礼堂,第一次是举办音乐讲座,介绍有关西方交响乐的基本知识。李大师操着标准的京腔,从古典音乐讲到流行音乐,从音乐学院指挥专业的课程设计,讲到和声学、对位学的课本厚度,从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的第一第二主题,讲到当红歌手李谷一的气声唱法。记得李德伦讲到这里还有意停顿了一下,对着麦克风哈了一口气,说:“这就是气声”, 引起全场一阵笑声。

李德伦还说起几年前,在首都体育馆举行的文革后首场交响音乐会,特别提到,那是经华主席和政治局讨论通过才得以举办的。讲座结束后,学生们都挤上主席台请李德伦签名,李德伦一边签名一边说 :“排队排队,五讲四美”。当时有同学问李大师是否会带团来表演,得到肯定回答后,满场一片欢呼声。

不久后,李德伦第二次来到水运学院大礼堂,带来本地乐队演出交响乐。开场是贝多芬第五交响曲,与在首都体育馆的演出不同,三短一长打酥油茶的招牌动作变成了手摇铃铛。那支本地乐队实在是不给力,但不管怎样,现场观众仍十分捧场,场面相当热烈,听众们送上了一波又一波赞许的掌声。

李德伦在大型集会上指挥乐队演出

不知是不是李德伦对水运学院听众比较满意,大师第三次又来到水运大礼堂,那次帶來的是真正的中央乐团。那时节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正有一批干部在学院研修,院方特別安排了两排专座,招待领导和研修干部就座。那天,我们这些交响乐迷众早早就去礼堂占座,正好在专座后面。在听众热烈的鼓掌中,李德伦大步走向指挥台,接过首席小提琴杨秉荪递上的指挥棒,向大家致意,然后转身,就在这档口,李德伦突然回头指着几个在主席台前玩闹的小孩,大吼一声 "出去",门卫赶紧跑来赶走小孩,全场一阵哄笑。

李德伦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在水运大礼堂又一次迴荡,中央乐团果然不同凡响!随着李德伦指挥棒的挥动,乐团乐手们奏出的交响乐旋律,与“命运在敲门”的意境吻合得天衣无缝:开始时四个急促音符的不断重复,扣人心弦,让人不由自主向上升腾,“穿越黑暗迎向光明”。陶醉在激越旋律中的听众,脑海中浮现的应该正是李德伦在讲座中提示的:在急奏的第一主题之后,四个小节不停地模仿主题节奏,形成一个旋律。柔和缓慢的第二主题具有强烈对照性,表示向命運挑戰的“精神力量”。兩个主题意趣相反,结束句又显得精神欢愉,发展部夹杂着喘息声,再现部重复着第一主题。最后一支双簧管在旷野中独白,那是无用的求饶,然而在无用哀求后的鞭策竟更加强烈⋯⋯

水运大礼堂多年前的乐声早已飘散,又到暮春时节,天高云淡,田原上庄稼茁壮,学院内绿树成荫,淡黄外墙的大礼堂还是老模样,在齐整冬青树丛和盛开鮮花簇拥下,静静立在那里,伴隨着又一代青年学子求学成长。

水运大礼堂近影

20世纪60年代的水运大礼堂

秘书的一些回忆

经验告诉人们:“别把秘书不当干部!” 本人对秘书工作有些心得,回忆起当年一些场景,与老同学们分享。

开始做秘书并无经验,经过多次锻炼,渐渐熟悉了秘书工作,特别是把陈光为同学的论文答辩安排得井井有条,至今仍得意不已。

陈同学的导师是王贵义教授,答辩教授团由华工胡瑞安老师(著名计算机图形学专家)领衔,水运肖汉梁老师、陈定方老师参加。陈同学和答辩教授经过几轮交手,彼此都了解了对方的分量,教授团对陈同学的答辩相当满意,一致评分:优秀!王教授一高兴,除了招待教授团到水运高档的外教留学生食堂就餐,还从自己钱包取出一些钞票,加到答辩教授的酬劳中。秘书私下给各位教授发补助,并请教授在名单上签收。陈定方老师参加论文答辩频繁,且研究经费充足,签收时发现数额超出,还推辞一番。秘书赶紧解释:“这是王老师的一点心意,请收下请收下”。

第一次荣任秘书是在机械制图班毕业实习的时侯,那时王贵义教授是指导老师,兼赴上海实习队领队。王老师委托班长杨守刚办理全队的往来船票。班长杨守刚需先期赴沪办理全队在上海实习的住宿和日常三餐,我则由王老师特别委派为毕业实习秘书,协助班长工作。 王老师同时交给班长一本存折提取实习款项,我作为秘书的工作之一,便是拎包陪同班长取款。

场景一:国棉二厂储蓄所,班长和秘书都知道,存折上的余额为1600多元,班长说:“先取一半吧”,秘书填好800元的单子和存折一起递进柜台。 大个子储蓄所职员一看,啪的一声将存折扣在抽屉里,厉声道:“账上只有600多元,你们还想取八百? 水运的吧,去叫老师来!” 王老师赶来,搞清楚余额是¥600,也很生气,带着班长和秘书去找教务科交涉。

场景二:汉口一家大银行外,班长对拎包秘书说:“來这里取钱也不会顺利的" 。秘书拿着王老师从教务处会计科开出的大额现金支票,随班长进入银行。经办职员是个瘦老头,拿起班长递进去的现金支票,仔细看了看,转过身想了一下,退回支票说,“手续不全,回单位再办!” 这回班长早有准备,告诉那老头:“麻烦您再看一下,这张现金支票手续齐全。” 老头看着气定神闲的班长,又拿起大额现金支票,转身拿起银行的圆头章子,啪的一声敲在支票上。不一会,老职员拿着一沓厚厚的钞票,微笑地交给班长,并对拎包的秘书嘱咐道,“这么多钱,要带好!”

场景三:长航轮总机关,满面春风目光炯炯的班长大步走在前面,遇上一位领导。领导老人家看见晚辈十分高兴,拍着班长的肩膀说:“我早看出你年轻有为,才华横溢”,同时对秘书说道:“你要好好向班长学习!”秘书当然诺诺不停。在轮总机关,船票办理当然非常顺利。

场景四:班长和秘书作为先遣组,到了交通部对口实习单位上海港务局,大清早急匆匆赶去办理实习队伍的住宿和就餐。办公室人员一看介绍信,一口回绝:“现在交通部所属院校来这里实习的很多,你们没有提前通知,现在不好安排。”班长和秘书讪讪地走出大楼,沮丧地商量下一步怎么办。一位中年干部听到两人的武汉话,走过来询问。

一交谈才知道,他也是武汉来的,交通部所属兄弟院校的一位校长。校长听班长介绍了咱们的处境后,先建议去他住宿的招待所试一下。那个招待所在上海港务局的一座码头上,校长与招待所商量,招待所领导说,“学生实习在我们这里吃住完全没有问题,只要一张港务局的派单就可以了。”秘书一听“港务局”三个字就泄了气,班长和校长却不动声色,校长对招待所领导说:“他们几十个人的吃住,先预定在你这里,港务局的派单我们马上取来。”

校长带着班长和秘书一阵风赶回上海港务局,在一间可看到上下电梯的办公室,向专管学生实习派单的办事员“请教”。办事员滿口官腔,毫不通融,校长坐在办公桌对面,开始和办事员“商量”,班长和秘书立在一旁。但见一边是身着风衣、高高个子、身材挺拔、玉树临风的校长,另一边是身材矮小、尽量挺直腰板、梳着三七开分头的办事员,几个回合下来,便可知校长经过的场面多了,办事员远不是对手。只听得校长的普通话上海话自由切换,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办事员脸色渐渐放晴,虽不情愿,但还是拿出派单,低头开始填写。校长这时微笑地与班长交换眼神,朝秘书这边看过来,还俏皮地眨了眨眼。办事员递给校长派单,说道:“仅此一次,下不为例!”校长很感激地回了一句:“虾虾侬”!

拿着派单下楼,大家才想起忙了一上午,快到中午早饭还没吃,饿得厉害。出上海港务局,找到一家食肆,校长说:“吃点东西吧,我请你们!”班长连忙和校长拉扯,特别强调:“秘书带着钱啦!” 推让半天,班长到底拗不过校长,秘书在一旁双手紧捂人造革包包,心里一直在说“班长真是多事”,一边想“不知校长会请咱们吃什么好吃的?”

场景五:傍晚,上海港务局码头,办理完公事的班长和秘书一身轻松地在趸船上散步,猛听得江边微风传来阵阵呐喊,夹杂着宋世雄的解说声。 一个激灵,我们突然想到“女排决赛!” 班长随即撒腿就跑,朝向呐喊声传来的方向,从一个船帮窜到另一个船帮。秘书也不顾一切,紧跟班长矫健的身影,在船帮间的跳板上奔跑。两人赶到那里,一艘船上的电视,正在播放中国女排与上届冠军日本队的决赛。

中国女排经过激烈争夺,最后以3:2战胜了上届冠军日本队,以七战七捷的成绩首次获得世界冠军。班长和秘书在上海码头,黄埔江边,见证了这个历史性时刻 — 难忘的1981!

老师们的老师陶老师

77级机械制图班的同学,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是分散到船机系和港机系上的,到了第四年上专业课时,才回來在同一间教室上课。上课第一天,不同系部的同学头回聚在一起,彼此感觉就像遇见新同学,既新鮮又兴奋。

基础部对77 级制图班的教学很重视,专门调集资深老师讲课,记得由陈咸恒老师讲授《制图标准》,刘健雄老师讲授《计算机绘图》,王贵义老师讲授《高阶画法几何》,陶基烈老师讲授《轴测、阴影及润饰—-作图几何》。

那年陶基烈老师60多岁了,是制图教研室年纪最大的老师。除了教授画法几何和机械制图课程,陶老师对计算机也很有兴趣,长时间泡在机房,一本厚厚的笔记本,记满了苹果电脑的系统结构和编程环境,汇编语言代码和机器代码。后来陶老师还把自己买的一台苹果电脑捐给教研室,说“这架电脑我都研究透了” 。一台苹果电脑现在不算什么,但在几十年前那可是价格不菲啊!

在我们机械制图班,陶老师用他温润柔和的吳浓软语,把复杂的作图几何教程,讲得精彩纷呈、趣味橫生,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下课后大家抢着帮陶老师擦黑板,围着他问东问西。

一位对摄影和绘画都有兴趣的同学,提及展览室里的样图,问陶老师是不是花很长时间完成的。陶老师的助教代为答道:“那幅大家很欣赏的轴测阴影润饰图,是陶老师用颜料慢慢点画出来的,相当花功夫。陶老师不但画图认真仔细,而且是教研室大多数老师们的老师!”

被大家夸赞得十分高兴的陶老师,兴趣盎然地跟同学们聊起了家常,他问大家:“你们知道国军第十一师吗?”看到没人回答,陶老师笑了。“那国军第十八军呢?十二兵团呢?”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还是没人知道。陶老师又微笑着问:“胡琏将军听说过吗?” 这时一位同学犹犹豫豫地说:“好像在淮海战役中有胡琏”。陶老师这才笑着告诉大家:“我和胡长官很熟的,那时我是负责搞谍报的,速记和报务是我的专长。”

老实说,那时我们对陶基烈老师这段话半信半疑,温文尔雅、人人尊敬的陶老师,居然与国民党將军胡琏“很熟”,而且自称是国民党军的“谍报官”,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这段对话,你相信吗?

现在知道了,陶老师原名陶烈,1945年抗战胜利时从国军退伍,时任第十八军军部电讯室少校主任。陶老师18岁时以热血青年身份参加抗战,加入国军第十一师,他有上海大公职业学校机械学专业背景,在师部译电室任上士文书。师长胡琏看到陶烈的文化程度比其它人高,而且聪明好学,细致能干,自然十分器重这位文书。

抗战胜利后,陶老师急流勇退,退伍进入武汉大学深造。1954年秋季,陶老师担任了武汉水运工程学院的前身—-国立海事职业学校的老师,抗战时的少校谍报官陶烈,成了解放后新中国教授工程学科的陶基烈老师。2015年9月陶基烈老师获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2017年8月17日凌晨,陶基烈老师在武汉逝世,享年98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