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2025-09-26 11:43 来源:党委宣传部、经济学院
他是经济学院学科带头人、建院奠基人之一,为学院建立与学校经济类学科发展做出卓越贡献;他是学生成长成才引路人,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
一身素净,身姿端正、挺拔如松,走进学海楼,记者的目光便被这样一个背影吸引。趋步上前,只见他转过身来,面容和善,周身散发儒雅的气息,他就是经济学院首席教授赵玉林。
“我的选择是回应社会的需要”
1980年,本科阶段学习机电工程的赵玉林选择留校,开始教授全校研究生的科学技术方法论和自然辩证法。随着1984年全国上下开始推动经济体制改革,赵玉林敏锐察觉到社会对于经济学人才的迫切需求。
彼时,学校以工科为主,并没有经济学专业。为了能给学生提供学习经济学的机会,以赵玉林为首的一批先进人才提出创办经济学专业的诉求。“如果老师们只上公共课,那么就无法进一步发展所研究的专业。”为此,原本将科学技术哲学作为研究生阶段主攻方向的赵玉林下定决心,前往武汉大学进修经济学。
在理工院校开设一门原先没有的文科专业在当时并非易事,除了经费不足、图书资源短缺等挑战,赵玉林最关心的就是师资队伍建设。对于当时引进的一批优秀经济学青年教师,学生们的反馈并不理想。“年轻教师资历尚浅,一些同学并不买账”,他苦笑道。即便如此,他没有气馁,一次次悉心征求学生意见,与老师们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他的努力得到学校领导的认可,“第一个博士生的导师肯定不是博士,不是博士的导师也会培养出高水平的博士”,陶景飏老校长鼓励同学们脚踏实地做研究,安抚同学们躁动的内心。在校领导的支持与帮助下,渐渐地,异议少了,青年教师与学科共同成长,专业建设也愈发顺利。
赵玉林参加学术会议发言
学院建设方面,赵玉林坚持对内对外两步走:他助力学校成立社会科学部,积极改善教师待遇,支持学校各项发展政策;坚持对外交流,吸取其他高校经济学专业建设经验,引进人才,提高学校经济学科综合竞争力。在赵玉林与同事的共同努力下,1988年学校正式开办贸易经济本科专业,成立经济贸易系。
从一个专业到一个系,再发展成一个学院,小小的种子逐渐成长。“我和学校经济学科的发展相伴而生。”赵玉林笑着说。1991年,他被评为副教授,就任经济贸易系副主任。1994年,经济贸易系与管理工程系合并,组建成立工商管理学院,赵玉林就任副院长。1995年,他升任院长,学院逐步发展,申报并获批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会计学等本科专业,为学院发展开辟新的土壤。
“在理工类院校也能发展好文科”
作为在工科院校“土生土长”的文科学科,在建设初期,不少工科教授对经济学科提出质疑。
“那时,经济学课题较少,部分工科教授不了解经济学特点,存在认识上的差异。”面对这样的困境,赵玉林没有退缩,而是选择迎难而上。他敏锐地意识到,要改变现状,必须先从理念层面入手。于是,赵玉林强调课题的重要性,鼓励并支持经济系同仁积极申报。在他的影响下,学院许多教师都行动起来,力求取得更高层次的科研成果。1996年,赵玉林凭借出色的研究计划和深厚的学术功底,成为经济学院史上首位获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学者。
赵玉林的学术追求从未停歇,他先后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出版学术专著15部,在权威和重要刊物发表论文150余篇,获省部级成果奖8项,其中一等奖2项,以坚实成果助力学校经济学科的建设与发展。
对赵玉林而言,学科带头人不只是一个称号,更是一份责任,他悉心耕耘学科建设,不断探索学术创新道路。“与生长于财经学校的经济学科不同,我们工科院校经济学研究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依托学校工科背景,赵玉林创造性提出“文理融合,依工强文”的发展思路,以应用经济学为突破口,侧重高技术产业经济研究方向,借助工科学校优势与特色,推动经济学科长期发展。这一思路获得学校领导的高度肯定与重视,被纳入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为学校学科发展提供宝贵经验。在赵玉林的引领下,经济学院成功开设应用经济学专业,推动产业经济学不断发展壮大,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取得B的优异成绩。
“认真的老师才能培养出认真的学生”
在赵玉林看来,作为一名教师,身教重于言传,教育学生最重要的是引路指导、以身作则。
关于教育教学,赵玉林总结道:“研究教学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基本保障。”他总结出影响教学质量的“三个张力”: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张力、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张力、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的张力。在学科建设成果的背后,离不开赵玉林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培养方法。
“教育学生,最关键的是培养他们的敬业精神,激发他们对学科的热爱,让学生有责任感,有事业心。”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离不开培养学生对经济学的兴趣。培养兴趣能增长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提高学习的自主性。作为学校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的创始人,赵玉林坚持帮助学生发掘自身兴趣,走出舒适区,进行跨学科交流,以实际行动实现科技赋能成果转化。
和学生们在一起
“把兴趣作为职业或把职业作为兴趣的人最幸福。”在这种教育理念的熏陶下,许多学生跟着他的脚步,走上讲台。
经济学院青年教师汪芳介绍,“赵玉林每周三晚召开的师门例会,被师生亲切地称为‘赵导论坛’”。赵导论坛创建于2005年,以学习和科研为主线,涵盖学生科研进展汇报、教授科研工作汇报和学习研究分享等多方面内容。有时他还请已经毕业的师兄师姐们回来作就业技巧指导,帮助学生规划未来发展方向。
“我认为赵教授可以用‘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形容。”与赵玉林做了三十多年同事的韩书成有感而发,与赵教授的交流成为他职业生涯的转折点。“作为教师,赵老师平易近人,对师生都十分关心,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遇到困难,他总会施以援手。”青年教师谷军健回忆道,曾经有一位学妹因为家庭条件不好,亲人生了病但难以承担手术费用,赵玉林知道后,二话不说自掏腰包,还组织捐款帮助她度过难关。在他看来,赵玉林是一个学者,一位教育家,更是一名真正的师者。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是形容赵玉林最贴切的语言。年轻人眼中的赵玉林不仅学识渊博、为人谦逊,更是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初入校园时偶遇赵教授,当时我和他打招呼,他回应了我,后来在组会上,赵教授一眼就认出了我,这让我很感动。”2022级博士研究生朱浩回忆。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赵玉林数十年如一日,潜心治学、教书育人,不断深耕学科建设。在他看来,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付出既是一种感情、一份责任,更是一项义务。他是同事眼中的楷模和奋斗目标,是学生心中敬爱的师长、成长路上坚实的后盾。”经济学院院长陈冬林说。
文:谢昕恬、李琮景、冯韵慈;编辑:曹明;审核:张光华、关帅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