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武汉理工大学以“四个坚持”推进一流学科建设

发布:2025-08-14 16:47 来源:规划与学科办、党政办

大字号

新闻网讯 8月12日,教育部网站以《武汉理工大学以“四个坚持”推进一流学科建设》为题刊发学校坚持系统谋划、改革创新、数智赋能、深耕特色,推进一流学科建设提质增效。全文如下。

武汉理工大学以“四个坚持”推进一流学科建设

武汉理工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紧密围绕国家战略、区域发展和行业转型升级的重大需求,坚持系统谋划、改革创新、数智赋能、深耕特色,推进一流学科建设提质增效。

坚持系统谋划,打造一流学科布局新生态。构建递进式学科发展体系,成立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学科建设统筹规划,以材料“双一流”建设学科为引领,辐射带动交通、机械、信息、设计等优势特色学科提档升级,推动9个学科领域世界影响力持续提升。2021年以来,新增4个一级学科博士点、6个专业学位博士点,本科招生专业从101个优化至79个,形成多学科融合发展体系。推进急需学科超常布局,培育建设新能源材料与器件、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等急需学科专业,成立材料与微电子学院、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等,促进资源整合,提升学科对国家战略和产业变革的支撑能力。强化基础学科对一流学科的支撑效能,重组数学与统计学院、物理与力学学院、化学化工与生命科学学院,培育光纤传感材料、智能交通、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交叉学科领域,营造学科协同发展生态。推动数字人文与工科交叉,培育智能工业设计、数字出版、应急管理、知识产权、数字经济等工文交叉学科领域,推动传统文科迭代升级。

坚持改革创新,探索一流学科组织新形式。推动学部制改革,优化重组7个学部,形成“学部为学术实体,教学科研单位为行政实体”的管理架构,依托学部加强学科建设统筹规划,提升重大项目、平台、人才和成果的谋划、组织与协调能力。搭建“学部—学术委员会—战略咨询委员会—教学科研单位”的组织架构,发挥战略咨询委员会对重大发展问题的咨询作用和学术委员会联系教学科研单位的桥梁纽带作用,提升学科发展重大事项决策的科学性与权威性。创新学科建设模式,学部内实施“重点学科+”建设模式,形成“一流学科—特色学科—支撑学科—交叉学科”层次分明、相互支撑的学科集群,以“一流学科群”效应带动学部相关学科快速发展。以“支撑单位+创新团队”为载体,构建1个支撑单位牵头主导、其他支撑单位协同的“1+N”学科共建机制,集中优势资源打造重点学科方向,共遴选出42个首席教授创新团队,提升学科攻坚效能。深化学科资源配置,建立“学部主任—学科方向负责人—方向骨干”三级学部责任工作机制和基于学科方向贡献度的资源调配机制,通过4项一级指标、22项二级指标,开展“学科方向—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教师个人”四级贡献度监测,增强学科方向凝聚力。

坚持数智赋能,构建一流学科治理新范式。搭建学科治理“数据池”,整合校内中台与第三方数据建立学科建设信息化平台,建成汇集900余项指标、500余万条数据的学科语料数据库,构建学科水平评估关键指标监测、“双一流”建设关键指标监测、“双一流”项目绩效评价、学科方向贡献度监测等监测评价模型,实现对学部、学科、教师多维动态监测。打造学科监测应用场景,系统构建“五定”学科管理运行驾驶舱,以“建设基础”定事,直观呈现学科建设基础数据信息;以“建设内涵”定向,实现“双一流”建设关键指标监测等3个维度的外部监测;以“建设载体”定法,明确学部四级治理架构;以“建设对象”定人,实现学科方向贡献度监测等2个维度的内部监测;以“建设效果”定效,实时追踪学科国内第三方和国际评价表现,推动学科建设全过程可视化管理和精准化决策。上线学科“画像”AI智能体,涵盖“智能问答、智能问数、智能报告生成”三大功能,“智能问答”实现即时响应问答和深度分析,“智能问数”实现数据可同比、可环比、可预测,“智能报告生成”一键生成横向跨校对比与纵向发展的学科诊断报告,推动由“看板看数”向“AI问数”迭代升级,助力学科建设超前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

坚持深耕特色,激发一流学科产出新效能提升学科服务国家发展的“贡献度”,优化整合光纤传感技术与网络、材料复合新技术等国家级“大平台”,凝练新材料、硅酸盐科学与先进材料、水路交通控制等国际领先的学科方向,合作共建15个异地科研机构和15个区域产学研合作创新中心,支撑国家大型邮轮工程专项、高技术船舶专项研发,突破氢燃料CCM型膜电极技术等“卡脖子”难题,为国家战略装备发展及长江经济带发展贡献力量。增强学科对行业的“支撑度”,联合共建国家级科研基地、三大行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联合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重点项目,组建长江游轮游艇产业创新联盟等四大产业联盟,共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开展行业共性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提高学科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度”,深化产教融合,开办“东风跃迁班”等33个人才培养试点班,与三大行业企业联合开设“无边界”微课堂252门,采用“双导师制”和“企业项目嵌入式”教学,大幅提升学生培养与行业的契合度;建成“车路云一体化”未来学习中心、首个“‘材料+’学科大模型”等,构建交叉学科课程知识图谱体系和“教学—实践—创新”全周期的场景化育人体系,推动个性化学习和教学模式智能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