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网】AI+思政|武汉理工大学AI赋能“大思政课” 提质增效

发布:2025-07-14 23:12 来源:高校思政网

大字号

新闻网讯 7月14日,高校思政网公众号以《AI+思政|武汉理工大学AI赋能“大思政课” 提质增效》为题,报道我校探索AI技术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路径,通过智能化教学管理、创新教学模式、拓展教育场域等方式,提升思政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助力高校“大思政课”提质增效的经验做法。全文如下。

【推动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编者按: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关于发挥人工智能作用的重要指示精神,高质量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合创新,各地各高校主动探索、积极实践,围绕人工智能赋能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深化育人模式创新,着力提升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展示典型案例、促进经验互鉴,特开设专栏,专题展示有关典型经验,形成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教育数字化,赋能学习型社会建设。全国教育大会强调,要深入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并不断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的空间和阵地。武汉理工大学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坚持“党建引领、数据驱动、协同共享、提质增效”,积极探索AI技术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路径,通过智能化教学管理、创新教学模式、拓展教育场域等方式,提升思政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针对性和实效性,助力高校“大思政课”提质增效。 

1 让“管”更智慧:AI赋能让思政课教学更精准

学校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系统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通过构建覆盖学生发展、教师成长、课堂质量的全链条数字化育人体系,实现思政教育精准施策、科学评估与动态优化。

“学生画像”创新驱动精准育人。学校利用大数据综合学生的个性、人际、能力、行为、评价等各维度240项特征,对学生进行精准“数字画像”,重构学生综合能力标准,实现学生综合能力评价,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精准指导与帮助。学生画像系统涵盖学生画像、综合能力评价以及学生预警等应用服务。其中,学生画像基于学生德智体美劳以及行为轨迹等丰富的过程性数据展开。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深入挖掘与分析,能够全方位、精准地描绘出学生的综合情况以及五育素养。学生画像不仅画得好、画得准,更能用得上,为思政课教学提供针对性参考,使思政课供给能够紧密贴合学生实际需求,无论是在知识传授、品德培养还是能力提升等方面,都能做到有的放矢,增强思政课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教师画像”科学激活教师成长动能。学校以“定编、定岗、定责、定薪”“四定”深入实施人事管理综合改革,通过大数据感知分析,建成以教师个人教学发展历程、科研发展历程、职称职级晋升轨迹和优势潜力分析为主体的画像系统,对教师岗位职责和目标任务完成进度进行红绿灯实时提醒,为思政课教师提供关口前移服务,系统记录并分析思政课教师在教学、科研中的表现和数据,准确评估教师的工作成效,提升教师数字素养,催发教师内生动力,为思政课师资队伍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AI智能巡课”精准把脉课堂质量。学校积极探索“人技结合”、数智化的质量保障体系建设,通过常态化直录播平台和AI智能巡课系统,围绕课堂氛围、师生互动、学习状态、教学模式、师德师风、教学状态等六个维度进行分析与评估,形成系统采集数据、AI发现问题、督导人工干预的课堂质量管理机制,帮助思政课教师实时、准确了解教学情况,发现亮点与问题,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做到精准评价干预,提升思政课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估能力。

2 让“教”更创新:AI赋能让课程教学更智慧

学校通过云课堂、虚拟仿真、无线传感等数字化技术,升级思政课,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使传统思政教育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向交互式参与、自主化学习、个性化体验转变。

AI重构思政课教学新模式。在思政课教学中,学校通过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自然语言处理及自动化评分等先进技术,为学习者提供定制化教育体验。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探索人工智能赋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智慧课程建设,通过构建AI自适应学习平台、提供AI导师和学习助手、运用虚拟仿真模拟技术、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表现数据等,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通过知识图谱技术绘制思政课课程知识图谱,实现思政课资源互通互联,构建“大思政课教学体系”。

数字技术深度赋能课程思政。数字技术不仅是提升教学效率的工具,更是实现课程思政深度融合、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学校通过数字技术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丰富教学内容,塑造学生精神世界。学校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刘霞教授搭乘数字技术的快车,将闪闪发光的科研成果,打包成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带进课堂,鼓励同学们参与科研项目,通过“实战”来打磨训练,激发学生们的创新潜能。“医学基础”“药物现代评价方法”等课程的知识由书本纸张上的油墨变为直观的画面和声音,让学生们拥有看电影般的学习体验。

3 让“学”更主动:AI赋能让教学空间更多元

学校充分发挥虚拟空间超时空性、智能生动、共享开放等优势,运用VR、AR、MR等技术,推动线上与线下、传统与现代、现实与虚拟、个体与群体实现有效融合,打造沉浸式场景,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为广阔的育人场域。

打造虚拟仿真沉浸式体验中心。学校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采用“VR+红色教育”,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虚拟仿真体验中心,打破思想政治教育与空间的局限性,将红色场馆搬上虚拟舞台,为师生提供沉浸式、全方位的互动参与式学习模式。仿真中心由“走大国强国之路 筑民族复兴伟业”主题展览馆和“四史”教学实践馆组成,主题展区契合学校所面向的行业特点,设置“中国智造 科技代言”“穿云筑楼 天堑通途”“航巡四海 五洋捉鳖”等七大板块,充分展示学校科研团队参与建造的大国重器,如港珠澳大桥、C919大飞机、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等。“四史”教学实践馆利用VR、AR等数字技术,突破时空限制,还原历史场景。同学们可以沉浸式体验《渡江战役》《狼牙山五壮士》《雪地长征》等剧情场景;在报告厅同学们可以佩戴3D眼镜,动态感受遵义会议会址、红船、红岩纪念馆等反映的中国共产党发展历史过程中的重要时刻和重要事件,沉浸式感受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感悟新时代伟大变革和历史性成就。

构建产教协同数字思政课堂。学校积极推进教育部“车路云一体化”未来学习中心建设,依托学校与建材建工、汽车和交通行业科技融汇、产教融合成果,运用元宇宙、数字孪生、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数字化技术,建设未来学习中心,将“无人工厂”“无人码头”“无人汽车”等前沿技术和真实应用场景远程接入,建成汽车远程驾驶、水泥数字工厂、人机协作机器人等,把现代化行业企业的智能发展、绿色发展等“移”到学校,促进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的有机结合,学生足不出校就能切身感受现代企业的智能化、智慧化发展,提升数字思维,增强学好专业知识的信心决心。

绘就“行走的思政课”量化图谱。借助社会大课堂,“行走的思政课”开展得如火如荼。学校利用数字化技术,建设社会实践驾驶舱,精准聚焦社会实践活动实施情况,全面分析进展与成效,推动大思政工作提质增效。依托驾驶舱,学校精准掌握学生实践动态,一屏总览实践规模与参与度,在不同地域、三大行业实习实践情况,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面临的安全风险、综合能力提升及获奖情况等,全面分析量化实践育人成效。

武汉理工大学通过“AI+思政”的深度融合,构建了“精准管理—智慧教学—多元场域”的全链条育人体系,为新时代思政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未来,学校将继续探索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向更智能、更高效的方向发展,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强劲动能。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7yHcIiwH9-hAK5W4Fbp6V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