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2025-06-30 18:09 来源:国务院新闻办
新闻网讯 6月30日下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我校安全科学与应急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黄莺作为全国自强模范代表之一参会,围绕“弘扬自强精神 凝聚奋进力量”与中外记者进行见面交流。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 张红菊: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记者朋友们,大家下午好,欢迎出席国务院新闻办“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
残疾人事业是“春天的事业”,我国有8500万残疾人,他们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也是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的特殊困难群体。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残疾人事业发展,保障残疾人基本民生,改善残疾人生活品质,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残疾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他们积极投身国家建设,用顽强奋斗将一个个美好梦想变为现实,以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近日,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表彰了新一批的全国自强模范和助残先进,他们是千千万万残疾人自强奋进的缩影,是新时代扶残助残文明进步的写照,他们也是新征程上砥砺前行的奋斗者。
今天,我们邀请到五位全国自强模范代表,请他们围绕“弘扬自强精神 凝聚奋进力量”与大家交流。他们是:湘潭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生导师扶婷女士,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新圩镇新圩村卫生所乡村医生陈桂平先生,北京市新生命养老助残服务中心主任唐占鑫女士,浙江省平湖市景兴包装材料有限公司副主任陈良杰先生,武汉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应急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黄莺女士。
张红菊:下面有请黄莺女士作介绍。
武汉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应急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黄莺:
大家好,我叫黄莺,来自宁夏,是武汉理工大学的一名在读博士研究生。两岁的一次高烧让我双目失明,但我从来没有放弃求学的梦想。2015年,我成为了宁夏首位参加普通高考的盲人学生,并最终以高出当地理科一本线85分的成绩考入了武汉理工大学社会工作专业。面对盲文版大学教材稀缺以及高等数学特殊符号无法识别等困难和问题,在志愿者学姐的帮助下,我用盲文记录其口述内容,并且用盲文来解答,再口述给志愿者学姐的模式,完成了学习,连续三年综合测评成绩排名班级第一,并且成功保研。
除了看不见,我什么都能做。我始终秉持着这样的信念,读研期间我不仅保持专业综合测评成绩排名第一,并且创办了“盲着看看”等自媒体账号,为盲人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和求学指导,讲解自主生活培训知识,并且帮助更多的视障伙伴掌握独立出行的技能,传播视障知识及励志故事。现在的我,想要做更多与残障相关的学术研究,也想尽自己所能推动无障碍环境建设,为盲人群体发声。谢谢大家。
张红菊:
谢谢黄莺女士,视力或许受限,但认知的疆域无限宽广,在教育公平的阳光普照下,黄莺女士绽放出璀璨的人生光彩。
下面我们进入答问环节,请各位记者朋友们提问,提问前请通报所在的新闻机构。
封面新闻记者:
各位代表虽然身体有残疾,但是都凭借强大的毅力取得了不凡的成绩,通过努力收获了社会的肯定。对于很多尚处于困难之中的残疾人朋友,大家有什么话想对他们说?谢谢。
黄莺:
我年龄最小,我来抛砖引玉先说说我的感受。其实经常会有人问我,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会怎么样?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我对眼睛治愈这件事情其实并没有很深的执念,我觉得看不见就像我的身高、年龄、体重一样,就是我的一个属性而已。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中可能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但是当我们用优势的视角去看待这些困难和挫折时,我们的生命就会大有不同。就像刚刚和大家分享的一样,我一直坚信,除了看不见我什么都能做。看不见可能只是让我的生活方式和大家有所不同,但我们获得的快乐和价值是一样的。所以我想和大家说,让我们正视自己、接纳自己,我们的人生同样可以收获精彩。谢谢。
九派新闻记者:
我的问题提给黄莺博士。从宁夏到武汉,从特教学校到普通学校,您一路求学读到了博士,在“看不见”的学习征途中,您克服了哪些困难?有哪些难忘的人生转折点可以和大家分享?谢谢。
黄莺:
谢谢您的提问,也特别开心能够和大家分享我的学习成长经历。我是两岁的时候一次高烧导致的双目失明,6岁的时候我就进入了特殊教育学校开始了寄宿求学的生活。初中毕业的时候,我的大多数盲人同学都选择成为了一名盲人按摩师,但我当时不甘心于人生只有这一个可能,所以选择去青岛盲校继续攻读普通高中。早在1993年,青岛盲校就在中国残联和教育部的关怀下,拥有了全国首个全日制盲人高中部,在那里我们学的文化课知识和普通学校的学生是一样的。但当时视障学生参加高考可选的专业只有针灸推拿和音乐表演。在我高二的时候,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做好2014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给我带来了一个转机,《通知》中要求“有盲人参加考试时,为盲人考生提供盲文试卷、电子试卷或者由专门的工作人员予以协助。”所以在2015年6月,我以宁夏首位盲人高考生的身份走进了普通高考的考场,并且考入了武汉理工大学。
进入大学之后,其实也面临着很多新的挑战和问题,没有盲文版的大学教材,我也看不见板书,考核方式也存在重重困难。但特别幸运的是,我遇到了无数温暖的人,每学期开学前,我的辅导员老师都会向任课教师提前获取书单,然后把纸质版的教材邮寄到专门机构扫描成电子版,再让我用读屏软件来学习。考试的时候,学校也会专门为我准备电子版试卷,并且为我延长一定的考试时间。最困难的其实是高等数学课,因为读屏软件没有办法识别数学符号,所以我只能在志愿者学姐逐题口述讲解下来学习,我抄写了300页的盲文笔记,以97分的期末成绩为这门课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我觉得,这一切离不开政策的有力支撑。2017年修订的《残疾人教育条例》首次明确“积极推进融合教育”,要求普通学校为残疾学生提供合理便利。我的母校武汉理工大学也在当年成为全国融合教育试点高校之一,而且我也看到了全国有很多的特殊教育学校都增设了高中部,我们这些视障学生成为了这场改革的亲历者和受益者。读研期间,我的生活也变得更加丰富了,我会到各地宣讲,也会为盲人开展自主生活培训。同时,我也会用视频记录日常,许多网友的留言从“这么多年了我从来没有见过盲人”变成了“我再也不占用盲道了”,还有一些车企在不断改进无人驾驶的无障碍技术,这些改变都让我感动而又欣喜。
从2015年至今,我在武汉理工大学已经求学10年了。从“特殊环境”走向“残健融合”,我见证了党和国家“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也亲历了《残疾人教育条例》的法治保障,更感受到了无数普通人对我们的善意托举。生逢这样一个美好的新时代,未来我也会继续努力,将这份幸运与关爱传递下去。谢谢。
中国新闻社记者:
我们知道相比于很多残疾人朋友,唐占鑫和黄莺两位代表的日常出行对无障碍的要求可能会更高。我们了解到,现在我国正在加快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从“有没有”向“好不好”转变。请问两位在生活中体验到了哪些变化?为您带来了哪些便利?谢谢。
黄莺:
其实我和占鑫姐的感受差不多,我觉得无障碍环境建设得不断完善,确实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利了。看过我视频的朋友可能都知道,大家喜欢叫我“拿着盲杖的小女孩”。其实在上大学之前,我从来没有使用过盲杖,但我觉得正是因为无障碍环境的不断完善,才给了我独立出行的勇气和底气。物理环境的无障碍,比如盲道的铺设、智能红绿灯的声音提示、公交地铁的无障碍服务等,能够为我的独立出行保驾护航。对盲人群体而言,信息环境的无障碍同样至关重要,手机、电脑可以顺畅读屏,包括一些软件的无障碍设计等,能够让我在学习中平等地获取到信息,和大家一样实现梦想。
现在的我也是一名无障碍督导员。未来,我也希望城市建设在设计之初就能够邀请残疾人参与其中,从而提高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同时希望有更多软件能够提高与读屏软件的兼容度,不断推进完善信息环境的无障碍建设,也期待有更多的科技助残力量能够加入进来。谢谢。
国新办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
图文实录:http://www.scio.gov.cn/live/2025/36637/tw/
编辑:庄琳鑫、曹明;审核:关帅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