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举办第四届发展咨询委员会聘任仪式暨第一次会议

发布:2023-05-27 17:15 来源:党委宣传部

大字号

新闻网讯(记者 谢小琴 赵菁峤 摄影 许余庆)5月26日下午,学校举行第四届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聘任仪式暨第一次会议,来自全国各地的领导专家、行业翘楚、特邀嘉宾齐聚江城、集智汇力,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出谋划策。

中国工程院院士姜德生、钮新强,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清杰,中国工程院院士何琳、张联盟、陈晓红、严新平、彭寿、傅正义,武汉市政协原主席、校材料学科首席教授胡曙光,武汉市政协副主席孟晖,襄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芳,中国科学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所长薛强,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何书平,中国建材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常张利,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马明伟,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中国汽研科技委主任李开国,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华中区域总部党工委书记、副总经理肖继生,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裁马新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杨灿明,武汉科技大学校长倪红卫,湖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彭育园,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王泉,海南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处长王丽娜,湖北省人大代表、学校教授董丽杰等现场出席大会。武汉大学原党委书记韩进,中国科学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校长贾振元,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校长张立群,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科技大学新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张跃,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教授王明洋,华中师范大学校长郝芳华线上出席。校党委书记信思金,校长杨宗凯,校领导班子成员、学部主任、职能部门及教学科研单位主要负责人参加。大会由校党委副书记孟芳兵主持。

信思金书记代表学校对莅临本次会议的各位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对长期关心支持和帮助学校建设发展的各位委员、院士、专家、校友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咨询委员会是学校实现密切联系社会、争取各方支持、实现科学决策的重要组织。学校近年来取得的发展成就和今后发展的蓝图规划都离不开发展咨询委员会的战略决策及顶层设计。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开局之年,也是学校全面落实第四次党代会部署要求,奋进建设特色鲜明的世界一流大学新征程的开局之年。此次大会为共同谋划学校未来发展提供交流研讨的平台。他希望,各位委员畅所欲言,围绕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这一共同目标,碰撞出思想的火花,提出更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一如既往关心、支持和帮助学校建设发展。他表示,学校将认真做好对接、服务和保障工作,让各位委员的好想法、“金点子”及时有效融入到学校党委的决策过程之中,不辜负各位院士、企业领导和校友们的关心、信任与支持。

    聘任仪式上,信思金书记、杨宗凯校长为第四届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颁发聘书,并合影留念。学校聘任姜德生院士等38人为第四届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聘任武汉市人民政府等9家单位为咨询单位,聘任兄弟高校5名书记或校长担任特邀委员。

刘春江副校长以《坚持特色创优势道路 以“双一流”为引领 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为题,从学校历史沿革与办学特色、“双一流”建设成效、发展战略与主要思路、问策高质量发展之路等四个方面介绍学校发展情况,提出希望各位委员、专家建言献策的方向。

会上,各位领导、专家围绕“武汉理工大学高质量发展之路”主题,结合学校第二个中长期战略发展规划进行交流研讨。他们站在党的教育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以深邃宽广的历史眼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精湛卓越的专业眼光,为学校走好高质量发展之路把脉问诊。针对学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科技成果转化、信息化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国际交流合作等,提出要围绕工程技术创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要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和特色优势定位学科发展,加强学科群建设;要结合国家重大需求、进行有组织的科研;要有更完善的人才政策,培养、汇聚优秀的中青年人才,尤其是有系统思维的复合型人才;要以校企联动为契机,进一步打造高质量产教融合的平台和基地等宝贵意见和建议。

杨宗凯校长在总结讲话中指出,本次会议是推动学校进一步高质量发展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各位专家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对学校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他从明确定位,深刻理解和把握坚持特色创优势发展道路的时代内涵;准确定标,加快推进数据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科学定法,加强协同创新,办更加开放的大学等三个方面分享办学的思考与体会。他强调,数字经济时代,学校要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不仅要超前认识数字经济对行业和学校发展带来的重大机遇和挑战,做好数字化转型,还要继续发挥自身学科优势,引领行业发展,积极主动为行业的产业数字化和数字化产业做出应有的贡献;要通过数字化变革办学模式、育人方式、科研范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推动整个教育生态的重构与再造,逐步构建并形成以学生为中心,连接、开放、共享、个性化的教育新生态;要构建科教、产教、国际协同育人机制,加大学科交叉培育力度,以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大成果、大转化支撑引领未来科技革命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大力提升学科发展效能,全面提升学校对接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引领行业创新、服务行业发展的能力。他表示,学校将把各位委员、专家的宝贵意见及时整理,组织专题研究和消化吸收,并落实到办学治校各个环节。

审稿人:吴先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