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 校党委书记信思金:瞄准国家急需“高精尖缺”培养卓越人才

发布:2023-02-06 09:52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大字号

近日,由新华社主办的《瞭望》新闻周刊瞄准国家急需“高精尖缺”、培养卓越人才等话题采访了校党委书记信思金。原文如下。

◇建校以来,武汉理工大学共培养近70万名高级专门人才,成为我国建材建工、交通、汽车三大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

◇近年来,每年来武汉理工大学的招聘单位达到6000余家,其毕业生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世界500强企业的就业人数比例达到50%以上

武汉理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首批列入国家“211工程”和“双一流”建设高校。办学125年特别是近70年来,学校共培养了近70万名高级专门人才,已成为我国建材建工、交通、汽车三大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

经过长期的育人实践,学校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办学思想体系:构筑了“建设让人民满意、让世人仰慕的优秀大学”的大学理想,铸就了“厚德博学、追求卓越”的大学精神,确立了“育人为本、学术至上”的办学理念,树立了“实施卓越教育、培养卓越人才、创造卓越人生”的卓越教育观。

校党委书记信思金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学校注重培养有理想、肯奉献、有担当的时代新人,同时注重瞄准国家急需的“高精尖缺”领域,更好地培养行业高层次人才。

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

《瞭望》:武汉理工大学在人才培养中如何体现以德为先?

信思金:学校将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持续融入青年血脉。深入贯彻“实施卓越教育、培养卓越人才、成就卓越人生”的卓越教育理念,以奋进之笔响亮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学生成长发展各阶段和教育教学全过程。

强化学生思政向心力。以“新时代领航计划”统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协同推进思政领航、管理护航、服务助航、名师导航四大工程,实施学生筑梦启航、卓越远航两大行动,构建符合新时代要求、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具有学校特色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提升思想政治引领力。深入开展生动鲜活的教育实践活动,筑牢学生立志报国、奋进担当的思想根基。以“一团一平台”模式构建研究生思想引领工作矩阵,加强研究生讲师团建设,重点打造思政领航员骨干队伍,以学部为单位,依托三大行业,成立研究生讲师团厚德、博学、卓越分团,累计开展主题宣讲30余场,受众3万余人次。近年来,学校有34人先后获评全国最美大学生、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青年志愿服务先进个人、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等国家级荣誉称号。

激发学生成长内驱力。通过全国道德模范、时代楷模校友张连刚、湖北江海“掌舵人”吴卫国教授、全国最美大学生黄莺等讲述理工故事,切实增强师生“筑梦铸魂立本树人”的价值共识,激励广大学生把实现人生梦与理工梦、中国梦紧密相连;结合志愿服务育人等学校特色思想政治工作,持续开展“奉献杯”志愿服务文化节、“三下乡”社会实践。连续18年、近500名毕业生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含研究生支教团),在基层大课堂、大熔炉、大舞台上绽放青春绚丽之花。2017年以来,每年200余实践团队、2万余名师生奔赴全国各地,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基层一线,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培养心怀“国之大者”的卓越工程师

《瞭望》:面向未来,瞄准国家急需的“高精尖缺”领域,学校如何优化学科专业布局?

信思金在学科建设方面,学校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为动力,以深化学部制改革为抓手,以国家“双一流”学科为引领,推进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已首批优化重组材料与土建资环等四个学部,同时整合校内外资源,推进材料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数学、物理学、化学等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紧密围绕人工智能、微电子等领域对新兴交叉学科需求,建设纳米科学与工程、国家安全学、智能科学与技术等新兴交叉学科,服务国家和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

在专业建设方面,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需求,以创新创业梦工场为依托,打破学科和专业壁垒,以交叉融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和国际合作助力新型文科、新工科人才培养;与国际院校、校内科研机构、行业企业合作开发微专业,开设课程群,推进微专业建设试点,持续创新学生选拔、培养与就业模式;持续加强材料、交通、机械汽车等特色优势专业建设,加快发展大数据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社会区域经济发展急需相关专业,建设“智能制造”“人工智能”“大数据”“储能科学与工程”等专业,推进专业交叉融合,并及时调整社会需求量少、就业状况不佳、学生认可度较低的专业。

近年来,学校生源质量稳步提升,每年来校招聘单位6000余家,毕业生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世界500强企业就业人数比例达到50%以上。

《瞭望》:作为我国建材建工、交通、汽车三大行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重要基地,学校在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有什么创新举措?

信思金:我们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领域所需的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制订了包括招生、培养、授位在内的完整制度体系,构建以地方研究院、行业骨干企业为载体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

国家政策引导+多方合作。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建设武汉理工大学海南研究院,与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合作,探索专业学位研究生优质课程资源、科研创新平台资源共享机制,保障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实施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与行业大型骨干企业开展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试点,共同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学校获批交通运输部首批“交通强国试点高校”。

地方政府支持+校地联动。与襄阳市联合成立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襄阳示范区,与地方政府联合成立了青岛研究院、广西汽车研究院、武汉新能源汽车研究院等覆盖“四点一线一面”的40余地方研究院,探索以地方研究院为载体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理工模式”,该模式已被教育部纳入重点改革事项予以持续推进。

企业全程参与+校企协同。全面深化产教融合,探索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有效衔接机制。与行业大型骨干企业开展校企联合培养改革试点,校企双方共同进行生源选拔、制订培养方案、开发课程资源、实施培养过程、保障培养质量。与中国建材集团、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等多家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展校企联合培养改革试点,以研究生联合培养、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成果转化与产业化为主要内容,深化全方位高质量战略合作。

实施“卓越行动计划”,全面构建卓越教育体系。主动服务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及新工科、新文科建设需求,以产业和技术发展新需求及产教融合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重要抓手,全面构筑“立体化课程体系、学科创新平台、行业协同平台、国际合作平台、多元化师资队伍”五大培养平台,围绕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支持相关专业大胆创新,探索适合学校实际、凸显学校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快传统专业改造升级,开设交叉融合实验试点班,推进培养模式改革创新。2022年实施“珠峰计划”;开展书院制改革,试点运行厚德书院和启航书院;开设“微电子科学与工程本硕实验班”等16个实验(试点)班,探索六年一贯制本硕一体化培养模式改革。

学校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每年为本科生设立自主创新基金专项,鼓励学生创新实践能力锻炼。结合创新创业教育,持续开展“创新杯”科技文化节。在2022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本科)中,学校位列2017~2021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五轮总榜单(本科)第12。在2022年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学校获金奖3项,取得历史性突破。

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干得成”

《瞭望》:面对国家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的新要求,武汉理工大学在人才工作上推出了哪些新举措?取得了哪些新成果?

信思金:近年来,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引育并举,人才规模、结构和质量有了明显提升,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亮点突出。

五年来,学校连续三次在两院院士增选中取得突破,新增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发达国家院士8人,逐步形成了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干得成”的良好局面。

学校的人才工作总思路可以概括为“1+1+N”。

第一个“1”是坚持党管人才。学校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做好宏观设计和顶层规划;全面实施“人才工作重点举措十四条”,作出人才工作“三个重点强化、三种机制改革、四支队伍建设、四度工程实施”重要部署;发布学校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意见。

第二个“1”是坚持高端引领。自2011年起,学校通过实施三轮“15551人才工程”,聚焦“战略引领、学科发展、科技创新、教育教学、青年拔尖”五个重要维度引进培育“战略科学家、学科首席教授、科技创新人才、教育教学名师、青年拔尖人才”及其高水平创新团队,建立适应学校高质量发展有引领、有梯队、有规划、分类分层的人才队伍建设体系。

“N”是坚持引育并举,打好人才引育留用组合拳。全面推进“四定”工作,按需设岗,初步形成岗位设置科学、人员画像精准的人才引育体系;松绑减负,用心留住人才,建立基于数据驱动的多维度人才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出台高层次人才聘用与考核管理办法、专业技术岗位晋级实施办法等一系列考核评价政策,强化激励与约束,专心用好人才。

此外,学校将立德垂范作为建强人才队伍的优良传统和时代主题,把培育新时代高尚师德作为党委工程,推进“师德师风建设强基计划”,搭建“师道大讲堂”等主题教育平台,以制度化、规范化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引导人才做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

近年来,学校涌现出首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谢峻林教授团队,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刘泉教授团队,“全国优秀教师”“最美高校辅导员”靳敏教授,“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李政颖教授和徐林教授,“第三届楚天园丁奖”吴传生教授,“湖北省师德先进个人”“荆楚好老师”廖红教授,湖北省第二届“最美社科人”朱喆教授等一大批优秀教师典型。

原文链接: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1352240?d=134b03b&channel=weixin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李伟

来源:瞭望 2023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