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 建功新时代】勇担使命 学校全面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

发布:2022-09-30 16:52 来源:本科生院

大字号

【编者按】党的二十大即将隆重召开,为营造学习宣传浓厚氛围,本网特策划“喜迎二十大 建功新时代”专题,推出学校近年来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的举措及成绩。敬请关注。

新闻网讯(记者 谢小琴 通讯员 寇帆)建设一流的大学首先要打造一流的本科教育。近年来,学校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始终坚守立德树人初心,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全面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效。

示范引领,课程思政入脑入心入行

学校深入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强化思政引领,进一步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举办课程思政微课大赛,面向全体本科生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出台《武汉理工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方案》,与新华网联合成立“武汉理工-新华网”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获批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及团队3项,获批湖北省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1个,获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及团队4项,遴选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40门,课程思政示范课堂315个,充分挖掘各类课程的育人能力,着力打造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门门有思政、课课有特色、人人重育人”的新局面。

理念先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

立足学校特色和优势,对标国家一流专业建设新标准,以一流专业为核心抓手,革新理念,转变思想,以纲为纲,持续改进,实现专业建设常态化检测与评估,深化专业内涵建设。学校加强新工科、新文科、战略新兴性专业建设,推进传统专业转型和升级改造,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与创新链有机衔接;开展本科办学质量与效果综合评价,持续优化专业结构;主动服务产业和技术发展新需求,增设本硕贯通实验班,跨学科、跨学院、跨专业,与国际院校、科研机构、行业企业合作开发,筹建贯通式“微专业”。截至目前,学校共有73个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其中国家级54个,省级19个,覆盖理、工、文、法、经济、管理、艺术等学科门类,获批数量占全部招生专业数量的近80%。7大学科门类的16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数量位居国内高校第一方阵。

行动为基,教研教改推进课堂革命

深入把握数字赋能本科教育教学,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遵循“两性一度”标准,倾力打造“理工金课”。信息化赋能,创新教学模式。将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引入课堂,创设体验式、沉浸式教学情境,探索翻转式、探究式和混合式教学,实现课堂教学从单向到互动、从平面到立体、从传统到智能的变革升级。统筹规划,整合课程资源。出台《武汉理工大学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规范》,打造理工智课云平台,整合中国大学MOOC(慕课)、华中师范大学小雅平台等教学平台资源,全覆盖、全过程采集教学过程数据和学习使用数据,首次实现面向2022级9000余名新生《新生入学教育》课程资源开放。推进信息化课程建设。学校建有“材料工程基础”等17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电工学”等13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改变世界的电子支付”等8门国家级视频公开课,“心理成长与人生发展”等10门湖北省视频公开课,“材料概论”等40门课程获批国家一流课程,92门课程上线国家智慧教育平台,594门校级一流课程。学校与华师深化人才培养合作,互聘教师100名,促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着力建设纸质教材与数字化教材相结合的立体化教材体系。结合“新工科”建设,整合相近相关学科知识,组织教师编著与新兴学科、交叉学科人才培养相适应的教材。近年来,学校教师共出版教材专著264部,其中一部教材获评国家优秀教材二等奖,一人获评国家教材建设先进个人,获批全国高等教育中外教材比较研究项目1项。

教以才兴,教学学术提升氛围满溢

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加强名师教学团队建设。学校现有国家教学名师、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个,评聘特色专业责任教授37人、精品课程教学名师138人,组建专业建设团队57个、课程教学团队299个、实践教学团队82个,培育青年教学名师298人;学校获批省级及以上名师19人,获批5个国家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27个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及教学团队。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构建校院两级教师教学发展工作体系,依托校院二级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的常态化、精准化培训,提升教师教学发展培训与管理服务水平,积极搭建教师教学竞赛平台。近年来,获国家级及省级教学成果奖59项,组织参加湖北省第二届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获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优秀基层组织奖1项,参加湖北省第八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获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优秀组织奖1项。不断优化教学评价体系。出台《武汉理工大学教师本科教学质量评价实施办法(试行)》,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积极利用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学生成长过程进行持续追踪、记录和分析,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双创互融,构建多元协同资源矩阵

学校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有效衔接、专业教育和创业教育紧密结合的“双创互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加大创新创业场地和资金扶持力度,每年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600余万元,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700-800项;依托三大行业特色优势,整合优质教育教学资源,重点打造涵盖陶瓷艺术、新能源、新材料等创新创业梦工场10个,全面支撑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依托学校网络教学平台开设《创新创业能力训练》等71门精品课程,打造创新创业类“金课”。推动高水平创新创业导师团队建设。组建高水平创新创业导师团队,设立创新创业教育教改专项,实施“中青年教师实践能力提升计划”,22人入选教育部万名优秀创新创业导师人才库,何大平教授团队获2022年“全国工人先锋号”荣誉称号。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学校成立实体创业学院,探索出一套可推广共享的高校“双创互融”“四级链接”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学生创新创业成效显著。在2022年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发布的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榜单(本科)中,学校位列2017-2021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竞赛五轮总榜单(本科)第12;其中2018年位列全国年度榜单第1,2019年位列第9,2021年位列全国第6。在2021年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我校获国赛金奖2项、银奖1项、铜奖8项,取得历史性突破。

策划:校融媒体中心

编辑:邹星

审稿人:肖静

往期回顾

【喜迎二十大 建功新时代】抓基层强基础 推动学校党建工作提质增效

【喜迎二十大 建功新时代】思政引领 铸魂育人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稳步推进

【喜迎二十大 建功新时代】让“第一标准深入人心——学校推进新时代师德建设取得新成效”

【喜迎二十大 建功新时代】学校“五位一体”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喜迎二十大 建功新时代】全面推进综合改革 推动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