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高校思政网报道我校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区治理重要论述培养卓越社会服务人才

发布:2022-07-18 18:12 来源:法学与人文社会学院

大字号

7月18日,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网以《武汉理工大学:以“三主三强”培养卓越社会服务人才》为题,报道推介我校法学与人文社会学院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区治理的重要论述融入社会工作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中,着力推进以支部、课程和实践为主要育人手段的“三主三强”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卓越社会服务人才的经验做法。

武汉理工大学:以“三主三强”培养卓越社会服务人才

武汉理工大学法学与人文社会学院切实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区治理的重要论述融入社会工作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中,把国家所需、行业所趋与专业所能紧密结合起来,以突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引领融合为育人目标,着力推进以支部、课程和实践为主要育人手段的“三主三强”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动“思政”与“专业”深度融合,铸牢立德树人主阵地,使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接受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专业素质提升中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长为党和国家需要的社会工作人才。

一、发挥支部“主引擎”作用,强化党建引领聚力。积极探索“党建+”与“+思政”的模式,实现对人才培养全过程、全方位的引领。既把党建要求纳入到人才评价指标体系之中,又明确党员、党支部在教育教学的角色定位,切实发挥好先锋模范、战斗堡垒的作用。一是充分发挥学院教师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和首批高校“百个研究生样板党支部”的“双引领”作用,构建党支部、系和工会小组“三位一体”教工基层管理模式,党支部、班委会和团支部“三位一体”学生基层管理模式,深入推进师生结对、研本结对、党班团结对等特色共建行动,实现“师生支部结对共建率”100%、“研本支部同行共建率”100%。二是推行“思想+专业”的“双导师”制,以思想建设引领专业发展,制定党员“三度”评估表(参与度、投入度、贡献度)和发展对象“七维”测评表(党建领航、思想政治、专业学习、行为素养、工作进取、参与贡献、服务实践),确保党员政治过硬、思想过硬、能力过硬、纪律过硬。三是组织开展师生读书会阅读交流行动、“卓越远航·‘职’击未来”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系列行动、“研学习之法·树优良学风”学生学风建设系列行动、“青春心向党·赓续薪火传”成长故事分享思想解惑行动、“法社风华—慧载”系列园区文化暨身心关爱行动、“中国行·我们行”假期实践行动、“红色·中国行”常态化党史学习教育行动,实现支部建设与学科发展“双提质”,教工党建与学生党建“双促进”,教师队伍与青年学子“双成长”。涌现出“中国十大社工人物”秦琴,“中国最美大学生”“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黄莺,“中国百名社工人物”谢飞、徐勇、曹丽欣、杨斯淇,全国“林护杰出社会工作学生奖”获得者谭舒怡、吕越奇、陈静,“全国优秀社工”“中国最美社工”姜旭、陈兰兰、刘珊珊等15人,省市社工人物40余人。

二、发挥课程“主渠道”作用,强化课程思政改革。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社会工作是助人的专业,培养卓越社会服务人才理应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人才培养中。学院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挖掘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各个环节,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一是在课堂理论教学中,选取与课程内容相辅相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思政元素融入理论课教学中,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实现“知识”为“价值”服务,在“价值”中凸显“知识”的目标。二是在案例教学中,让学生在所设定的场景中真实地感受或体验如何秉承专业伦理和职业操守,向社会中有需要的个人、困难家庭和弱势群体提供救助和帮扶,让受助人群感受到党的关怀和社会的温暖,强化学生对专业价值观的认同,对未来社工专业职业化的信心。三是在体验式教学中,将现实生活中忠于职守、勇于担当、凸显社会正能量的人物事迹,以及中华传统美德与职业伦理等素材融入教学中,增添其内容的生动性和教学效果的感染力。通过课程思政改革,打造了国家级课程《人•车•社会》《爱情心理学》《知识产权法学》,形成了《社区工作》《残障社会工作》《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社会项目管理与评估》《心理健康社会工作》《社会研究方法》等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出版《残疾人社会工作》《化危为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与社会治理》《农村留守儿童发展与社会支持研究》等一批国家级教材,推动社工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三、发挥实践“主战场”作用,强化一线体验历练。把实习实践作为促进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助人能力的重要教育教学环节。一是以中国残联、共青团中央及最高人民检察院为依托,深化残障社会工作服务模式研究,推动形成中国特色的残障社会工作实务模式,建成中部地区唯一的湖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基地,形成了国家级“给盲人讲电影”的助残服务品牌。二是实施“学-助-研-产”动态教学循环,构建“知识体系优化-课程实践提质-训练项目出新-创新创业做实”培养路径,以公益创业为核心,以创新创业大赛为依托,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近三年获“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国家奖12项、“创青春”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银奖8项、“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奖6项。指导学生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撰写了《方舱医院社会工作服务指引》,提出了“三三联动社区防控体系”,被国际社会工作联盟网站上刊载,为全球抗疫提供智力支撑;指导学生基于亲身实践撰写的《挽救一朵未开的花:家校社医四方联动模式对儿童自杀的危机介入》入选第二届“全国MSW研究生案例大赛”百强案例,为在服务中创新运用“家校社医”四方模式介入危机、扭转儿童心绪并重新建立起家庭及朋辈支持系统提供了重要借鉴。三是建立“学校、社工机构、基层政府”三方联动和“专职社工、专业教师、知名专家”多元主体协同的实习实训模式,对学生在助人过程中遇到的薪酬待遇、职业发展与个人价值实现问题等进行正确引导,帮助学生们敢于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挑战,认真探索“为何服务”“为谁服务”“怎样服务”等一系列实践中的困惑问题,帮助学生端正助人态度,坚定助人服务信念。2008年,作为全国首个高校在澳门街坊总会设立实习实践基地,每年遴选60%左右的学生公派前往澳门社工机构进行专业实习。指导学生创办了以武汉市首个“5A”级社会组织“逸飞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等为代表的50家社工机构,培养了一批有行业影响力的卓越社工人才,8人成为国家首批高级社工师,18人在4A级以上社工机构担任理事长、总干事,成为中国社会工作行业的重要力量。

(审稿人:范涛)

原文链接:https://www.sizhengwang.cn/a/dxjy_gxdj/220718/110912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