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武理工航海博物馆:一艘艘古船带你跨越江河乘风越海

发布:2022-04-02 09:20 来源:楚天都市报

大字号

郑和宝船、郑成功战船、大翼、蓬莱古战船、五牙舰……在武汉有这样一个地方,陈列着10余艘珍贵的中国古代船舶模型,13年间向参观者讲述着中国船舶发展史和我国航海事业的发展。它就是藏在武汉理工大学的宝藏博物馆——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成员之一的武汉理工大学航海博物馆。近日,极目新闻记者走进该博物馆,带网友探索中国古代造船与航海事业的发展。

藏在武汉高校的特色博物馆

武汉理工大学航海博物馆创建于2009年,由交通运输部资助建设,收藏展示的物品、模型、图片共1000余件。“我们博物馆虽然不大,但是内容很丰富,我觉得静下心来看,一天看不完。”古船研究专家、武汉理工大学教授顿贺说。

顿贺介绍,武汉理工大学开设有船舶与海洋工程等一些特色的涉海类专业,该博物馆建立的初衷就是为了建构该校涉海类专业发展和对外交流平台,培养师生对航海事业的热爱。

航海博物馆设有船舶模型及中国船舶发展史展示、驾驶设备模型及船海航行发展史展示、船舶动力装置模型及发展史展示和港机模型及港口发展史展示四个展区。最具特色展区是船舶模型及中国船舶发展史展区,跨越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重要历史时期,陈列有各个时期极具代表性的古船模型等展品,让观众更深入了解中国古代造船及航海技术的发明与演变过程。

走进展厅,首先看到的就是郑和大号宝船模型,这是该馆的镇馆之宝。“这是郑和第四次下西洋时首次乘坐的船,根据目前的复原方案,这艘船船长125米,主甲板最宽处有50多米宽,船舶排水量达到一万八千多吨。”武汉理工大学航海博物馆李铖老师介绍。李铖向记者介绍,郑和大号宝船代表着中国古代造船的最高水平,是明代最大船舶的代表,其体现的造船技术代表着古代造船技术的巅峰。

会“说话”的船舶讲述中国航海史

该博物馆内陈列着的10余艘古船模型都会“说话”,记录着中国航海技术的发明与演变过程,讲述着中国历史的发展和中华文化的魅力。

晋代的八槽舰模型展现了水密隔舱这一古代船舶制造技术。八槽舰是最早使用水密隔舱的古船,其利用这一技术将船体分隔成8个船舱。水密隔舱将船体分隔成多个部分,其分隔越多对船舶抗沉性越好,“船在航行中,某个舱室破损后,水密隔舱能保证破损舱室跟其他舱室的有效分隔,别的舱室不会漏水,船舶仍可保证安全和不致沉没。”

博物馆内还展出有战力满满的古船——五牙舰模型,其出现于隋代,整个船舶高五层,船上设有多个房间,第五层的甲板上还设有小阁楼,用于瞭望和战斗指挥。如此漂亮宏伟的船竟然是一艘战船,且战力卓绝,这离不开船上特有的武器“拍竿”,拍竿长十几米,形如大桅,上置巨石,利用设置在甲板之下的绞车来操纵,用来拍击敌舰。

“船舶越高会越不稳,但是五牙舰这么高,不仅可以航行,还能用来作战,说明这个船拥有很好地控制自身稳定性的技术,也就是压舱技术。”李铖解释。压舱技术可以有效地降低船舶的重心,提高船舶航行的稳定性,这对于现今船舶工程也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博物馆内还展出了一款被称为全天候战船的海鹘战船,其是唐代及其以后出现的一种性能优良的中国古代船型。因为船上独特的造船工艺技术,其可以实现“虽风浪涨天无有倾侧”,是水师中著名战斗舰之一。

极目新闻记者在博物馆还看到中国古代三大船型之一的广船,广船的帆形如张开的折扇。广船的舵叶上有许多菱形的开孔,也称开孔舵。这是为了操舵的轻捷,古代工匠发明的又一例巧妙设计。“我在研究古船时,经常会感慨中华人民真的是勤劳智慧勇敢。”武汉理工大学教授顿贺说。

为了让学生都能更深入了解中国古代造船及航海史,该校面向全校学生开设《中国造船史》公选课,课程已经开设多年,累计选课人数超过5000人,课堂上老师们向学生讲述中国造船史,有时也会把课堂开到博物馆,让学生一边参观实物一边学习。

据介绍,武汉理工大学航海博物馆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向社会提供科普教育。近年来,累计接待参观者3.2万人次,为社会公众提供了近600次专业讲解,并面向不同群体开展了特色科普教育活动50余次,包括接待各级中小学青少年夏令营,为夏令营师生宣讲中国造船史及航海文化,都取得了不错效果,社会反应良好。

(记者:李婉容 通讯员:谢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