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故事】齐传新:一生江海情 奉献给祖国的航运事业

发布:2023-11-29 14:42 来源:航运学院

大字号

【前言】航海是人类认识、利用、开发海洋的基础。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航海历史。早在7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已能用火与石斧“刳木为舟、剡木为楫”,逐水而居、行舟楫之利,并创造了璀璨文明。史书记载了我国郑和七下西洋的胜景:统率官校、旗军数万人,乘巨舶百余艘,沧溟十万余里。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视诸夷域,迥隔于烟霞缥缈之间。而我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

齐传新(1937-2022),河南信阳人,共产党员,原航运学院教授、院长。1961年毕业于原苏联高尔基水运工程学院船舶驾驶专业,曾在长江基层船舶上工作20年,从事航海教育21年,兼职从事航海学会工作30年。一生江海情,奉献给祖国的航运事业,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3年,被授予中国航海学会“终身成就荣誉称号”。

航运学院保存描述郑和七下西洋的书法作品(由秦大治老师书写)

结缘航海 通江达海战风浪

齐传新,出生在中原的一个内陆小城——河南信阳,他与航海的结缘得从他的高考作文说起。1955年高考自命题作文,齐传新写的是《我想成为一名海军战士》,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他被录取到北京俄语学院(现北京外国语大学前身)留苏预备部。齐老与航运的故事也就此展开。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国家在紧张的财力中调拨经费派遣学生出国留学,以解决国家建设中人才缺乏的问题。国家决定在北京俄文专修学校(简称北京俄专,1955年更名为北京俄语学院)内部筹建留苏预备部,从1952年起培训学员,为期一年,主修俄语和政治。学员大部分从在校大学生中严格挑选出来,也有一部分品学兼优的应届高中毕业生,1955年高中毕业的齐传新,就是其中一员。

1956年,19岁的齐传新肩负着沉甸甸的嘱托,踏上了留学的征程。他暗下决心,一定要通过五年学习,为祖国的船舶驾驶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强烈的使命感鞭策他勤奋学习、积极实践,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从三年级起被评为优秀生,并登上了光荣榜。

1956年苏联高尔基水运工程学院入学

1957年拖轮学习                           1958年客船学习

1958年获校优秀奖

1961年,齐传新学成归国后,响应国家的号召下基层,到长江航运管理局一艘长江中上游客班船上任三副工作。

在航运界,长江分为上、中、下游三段,武汉是中、下游的分界点,宜昌以上为上游,宜宾至宜昌段统称为川江。重庆到上海,水位落差近两百米,而约150米的落差主要集中在重庆至宜昌660公里的航段。三峡大坝建成之前,天然状态下的长江航道,两岸山峦夹峙,江中水流湍急、礁石遍布。古语说到“一江春水向东流”,但在涪陵等特定水域,江水却是向西流。长江中游领域虽说是平原为主,但是荆江段十八弯,河道变迁频繁,素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之称。即便是科技发达的现在,也时有灾难性事故发生,所以中上游航行一直是驾船人的“梦魇”。

齐传新在校学的虽然是船舶驾驶专业,但未涉及过长江航道相关内容。面对犹如滚粥、遍布泡水(不规则水流)的峡江水面,他毫不退却,努力背礁石、记航道,从实践中积累经验,很快掌握了长江中上游客船的驾驶引航技术。他还利用船员公休的时间,坚持到图书馆借书、查资料,时刻关注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不断给自己充电,并学以致用。不知不觉,这一干就是二十年,直到1981年调到学校工作。这段宝贵的经历和磨砺为他后来出国海上接船和开展航海高等教育奠定了基础。

齐传新热爱航海这个专业,始终不改初心。他认为,航运能为国家带来财富、为人民造福。特别是每每看到船舶靠港时峡江两岸的人们,想着他们对长江航运的依赖、期盼和热望,更加坚定了他奉献航运的决心。

1978年齐传新在长江上驾引东方红#37轮

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的船舶与海洋工程和航海领域的基础非常薄弱。上世纪70年代中叶,国家石油运输运力不足,原交通部将罗马尼亚建造的10艘我国自行设计的河海兼用型浅吃水5000吨级油轮中的6艘分配给长江航运管理局。当时我国海员队伍严重不足,无力承接这10艘油轮接船任务,如果运送任务由英美等国完成,费用将十分高昂。长航局决定从局里抽调为数不多的大中专毕业的船舶驾驶员组建接船班子。齐传新名列其中,担任第二批接船班子大副。1975年7月至1977年7月两年内,他连续3次承担接船任务。期间恰逢小女儿出生。本应在家照顾,但考虑到接船是关乎国家利益的大事,他还是说服了家人,毅然启程前往东欧。船舶自罗马尼亚多瑙河上塞维林造船厂启航,经多瑙河、黑海至康斯坦萨港,再由该港出发经地中海、印度洋、太平洋、中国南海,再经广州、上海开到武汉。

国家分配给长航局的船是5000吨级的平底内河船。由于航行环境不同,海船与内河船在结构设计上存在本质区别。海上航行,风高浪急,海船设计大多瘦削,船首可劈波斩浪;而内河船船首低,海上航行容易上浪、船舶摇摆剧烈,甲板浸水,船底平坦,频繁受浪抨击易致损。一般来说,海船能适应江河里平稳航行,却鲜有内河船能在海上平安航行。印度洋是世界著名的风浪区之一,受季风影响,常年风浪在2-5米,涌浪和风浪叠加,一直是航海人的梦魇区。内河船航经这样的海域,常被巨浪埋盖。船舶上下颠簸,左右摇摆高达三十度,舀起一船又一船的海水,船员连睡觉时都只能抓着床沿。可想而知,缺乏航海经验的内河船员驾驶这些浅吃水的内河空载船难度堪比登天。

有一次,船舶自新加坡离港后途中突遇8级东北强风。空载油轮在茫茫大海中顶风低速航行了3天,海浪不时穿过甲板,冲击着三层楼以上的驾驶台,船颠簸严重,随时有倾覆沉没的危险。这种恶劣条件下,这样慢速的空载油船在长江上早就得扎风(注:如预报或实际风力较大时,航经的小型船舶,比如5000吨级以下、空载船等,需要提前或就近锚泊抗风,俗称“扎风”),但当时齐传新和他的同事们完全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心中只是想着保住船舶安全,为国争光。当时船舶也可以到越南避风,但考虑到中越关系紧张,容易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同时为了节约再度进港的费用,只好在航行中反复掉头,直到东北强风减弱,才继续北上,恢复原来航线。齐传新带领甲板部的同事凭借扎实的六分仪测天技术和仅有的一台英式32公里雷达进行航海定位,保证船舶在预定航线航行。当船舶进入三亚水域第一次定位到目标后,船位只有0.5小时航程误差。齐传新和他的同事们同舟共济,成功避免了因强风带来的大洋中多次调头丢失船位甚至偏离既定航线酿成事故的危险,平安回到了国内。

在那段艰辛岁月,齐传新和同事们怀揣一颗拳拳的爱国之心和为国家航运发展作贡献的满腔热血,凭借着大学里掌握的坚实的天、地文航海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内河驾驶船舶实践经验,置生死于度外,克服各种困难,为国家节约了大量外汇,实现了内河船员驾驶内河平底5000吨空载新油船远渡重洋回国的任务。后来这6条5000吨油轮,成为长江油运的主力。

齐传新和同事们接回的长江油船“大庆413”

厚积薄发 航海教育建功勋

1981年,齐传新被调入武汉河运专科学校任教,从事内河航道、水文与引航方面科学研究及教学工作。因工作需要,1984年至1997年,他先后担任船舶驾驶系副主任、主任等行政职务,后来主持航运学院工作,深受广大师生爱戴。

在教学工作上,他虚心向老教师们学习,将国外学到的船舶驾驶操纵理论与他20年的长江船舶操纵实践经验相结合,先后讲授“内河引航”“河运法规”“内河船舶运输安全学”等课程,编写并拍制教学录像片6部,利用课余时间和寒暑假,翻译、编写本科、硕士研究生教材,出版《内河船员职务与法规》和《内河船舶运输安全学》等著作。

他在主持船舶驾驶系和航运学院工作期间,十分注重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现了船舶驾驶专业专科升本科(1992年)。进入本科办学阶段,他更加注重师资队伍的储备和建设,从第一届大专班开始,选拔本校优秀毕业生留校工作,分别将他们送到大连海运学院、武汉水运工程学院等高校进修,12名专科学历老师提升至本科学历,极大改善了师资学历结构,为后续骨干师资的继续深造培养奠定了基础。1996年,学院取得了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二级学科的硕士点授予权,1997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齐老指导了航运学院首个硕士研究生。上世纪80年代经其教育培养的学生,纷纷走上工作岗位,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据不完全统计,学院培养了一大批感动中国交通人物、杰出引航员、船长等,有近50名校友走上了航运企事业单位重要领导岗位,在航海高等教育办学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83年指导毕业实习并考核(东方红#23轮)

齐传新经常带领老师们深入一线调研,以服务航运企事业单位实际需求为导向,广泛开展科研工作。他指导的研究生牟军敏在博士论文致谢中写道,“齐老师不顾七旬高龄,仍带我奔走于川舟之间”,其从事科研的严谨和认真可见一斑。上世纪80年代长江航运大发展,但长江沿线广大船员对雷达等先进导航装备知之甚少,船上普遍缺乏雷达图。为方便广大船员工作,齐老主持了“长江下游雷达航行参考图及其制作技术”项目,研制了长江下游全线雷达航行参考图,并于1989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实现了专科学校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突破。他本人于1986年、1991年先后晋升副教授、教授,并于199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长江雷达航行参考图(1985年)

 齐传新科研成果和荣誉证书

1988年,根据原交通部的要求,武汉河运专科学校在部属高校中率先组织专业教师担任外派海员,为广西防城海运公司接船,齐传新以政委身份率队前往。此次外派赴香港接船回广西的航线较短、航行水域并不复杂,但却遇到了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

首先,接船周期大大超出预期。所接船为日本二手水泥散装船“防城1号”轮,因购买时未进行试运行验收,实际上是一条废船,必须进行全面大修才能参加营运,原计划半个月的接船期限,因船舶大修,最后用了4个月。第二,船员生活供给跟不上。当时船员待遇比较低,加上公司对船员的生活开支预算只有半个月,延期补给申请也是断断续续到位。齐传新花了大量精力与船东、香港代理和修船厂沟通,青黄不接时,他不得不带领团队去菜场收集菜叶子补充伙食。第三,在接船班子中,除领导骨干外,大部分人员缺乏实际驾船和接船经验,齐传新作为船上政委,工作压力和困难非常大。他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鼓励同志们克服当下的困难,以国家利益为重,保质保量修好船,对船东负责,对国家负责。最终,在全体船员的共同努力下,船舶完成修缮工作,并开回到广西防城港。

这次外派接船任务的圆满完成对原河运专科学校培养双师型师资意义重大,让一些原来没有船上经验的老师学到了船舶驾驶和轮机管理的实操技术,增强了面对各种复杂、困难现状端正思想、团结一心、攻坚克难的信心和能力。从这次接船任务开始,老师们陆续勇敢地踏上远洋轮顶岗锻炼,每年有成套的甲板部技术人员外派,这些都有力提升了广大专业教师的适任能力和教学水平,也正式开启了学院从内河走向海洋的大门。齐老师曾说,学院要随时保证能派出两套人马,承担两条海轮的甲板部任务。到2000年,学院持有海船船长证书10余人,大副、二副证书近20人,内河船长证书5人,形成“双师型”教师的基本班底。

老骥伏枥 航海学会发光热

齐传新先生一直认为中国航海学会是航海界融航海科学技术、操作技术为一体的最高学术团体。1982年3月,中国航海学会内河船舶驾驶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学会)挂靠武汉河运专科学校成立,他出席了成立大会。在深入了解办会宗旨后,他决心为这个学术组织奉献自己的力量。1997年,齐老退职退休后,全身心投入到学会工作中,不管是担任行政职务还是退休状态,他在学会无值班经费补贴的情况下,默默奉献,勤勤恳恳为学会工作了三十年,直到2011年因年事已高退出。

1997年年会作工作报告

齐传新中国船东协会讲学(2006) 

他关注行业实际问题解决,积极为航运企事业单位提供咨询服务,为内河航运改革、应急抢险出谋献策。长江下游分道通航是内河航运史上的一次革命,应交通部长江港航监督局委托,他于1995年根据《长江下游分道航行规则》参加编审了《长江下游分道航行指南》,举办干部培训班,积极推动政策的顺利实施。1997年,长江三峡大坝截流与明渠通航前后,齐传新重点抓明渠驾驶技术研究,通过明渠通航试航和研讨,征集有关明渠通航的理论和应用性文章,解决了当时明渠通航中的技术难题。1998年,针对长江、嫩江、松花江三条河流出现特大洪水和汛后出现的航道变迁碍航问题,他组织征文并开会研讨,总结撰写了长江九江港航监督局(现为九江海事局)陈纪如局长驾船成功封堵九江大堤决口、保住九江大堤的驾驶操纵技术的论文。

他持之以恒,坚守学会学术交流初心。出版论文集是学会每年的中心工作,经过征文、催稿、收稿、改稿、编辑加工、出版,历时长达6个月余。在经费不足、无专职学会工作人员的情况下,齐传新带领学会兼职人员坚持每年出一本学术论文集(其中1998年、2006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为2本)并召开一次全国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的出版为船员、航运管理干部、院校教师的学术和技艺交流、职称晋升创造了条件和平台。

他为多起长江重特大海损事故召集调研、分析论证会,厘清事故原因,为安全主管部门排忧解难、为企业减轻事故损失等做了技术支撑工作。2001年,召开长江“刀背石”事故鉴定会,为民生轮船公司挽回经济损失;2002年,为重庆市安全监督局长江上游盘沱沉船事故召开鉴定会;2002年,召集“长寿”碰撞沉船事故鉴定会,受到国家安全生产监督局的肯定。

他积极为航运业培训和储备人才。根据航运业发展形势需要,齐传新通过学会平台举办各类专业证书班、培训班、讲座,与邱振良等老教授面向全国、长江全流域举办了中专升专科的专业证书班、磁罗经校正班、海事调查处理班、危险品运输班、长江下游分道通航规则班,惠及数以万计的从业人员。

每每看到学会提出的建议被上级主管机关采纳、一项新的改革方案被批准、得到学术帮助的同志通过培训取得了证书、发表的论文得到奖励、晋升了职称职务,他都由衷地感到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正因为他的无私奉献和突出贡献,2013年,他被中国航海学会授予“终身成就”荣誉称号。

当被问起为什么不计酬劳热心为学会工作?他的回答是:“第一,学会是一个连接政府与学校、企业的桥梁,开展好学会工作,能为解决企业生产管理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出力;学会挂靠在学校,学校有这样好的一个平台,一定要努力把它办好。第二,学会中有企业和学校的领导、专家、学者、船长,是人才聚集的全国性学术组织。通过学会活动可以汇集借鉴全国各河流先进的航海技术和经验,也可以集思广益解决航运中的难题,有利于学术交流,广交朋友,这也是学会凝聚力、号召力、影响力之所在。第三,我有一定的能力和条件,利用这个交流平台为航运科技工作者、船员、教师服务是件高兴的事。”

【后记】 2022年12月31日,步入耄耋之年的齐老不幸离世。他晚年曾向前来看望的学生、同事多次表达:“我是航海战线的普通一员,生逢一个伟大的时代,感谢党和国家的培养,感谢中国航海学会和学校。有幸将自己的一生献给自己热爱的航运事业,我生而无憾。”

通讯员牟军敏、赵娟娟、刘敬贤

编辑:曹明;审稿人:刘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