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力量】郭国祥:黑发积霜耕党史 丹心满怀育英才

发布:2022-12-28 16:25 来源:党委宣传部、马克思主义学院

大字号

【编者按】长期以来,武汉理工人秉承“育人为本 学术至上”的办学理念,弘扬“厚德博学 追求卓越”的大学精神,厚植教育沃土、深耕平凡岗位、践行理工初心、不负时代使命,谱写了立德树人的奋斗篇章,贡献了行稳致远的理工力量,积淀了深厚的精神文明成果。感动就在身边,榜样就在眼前。“理工力量”专栏将聚焦文明身边典型,助推典型效应成为群体效应,形成磅礴正能量。敬请关注。

郭国祥,中共党员,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精品课程教学名师,曾获学校十佳卓越导师、思政课优秀教师,湖北最美思政课教师、中青年理论家,教育部思政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分学科最有影响力学者等荣誉。

指导硕士博士研究生20余名,每年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理论宣讲30余场次……他说,“别人工作‘996’,我是‘007’,但我从不抱怨,‘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的湖湘文化造就了我骨子里坚韧不拔的性格”。秋日的傍晚,在马克思主义学院会议室,从南湖校区上完课匆匆赶来的郭国祥教授,趁着课间的间隙,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郭老师的课,我们都爱听”

“党史故事信手拈来”“生动形象、引经据典,我们都爱听”……这是学生对郭国祥上党史课的评价。

郭国祥长期从事中国共产党史相关课程的教学,为本科生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为研究生讲授《中共党史与执政党建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题》《中国思想史》等多门课程,是学院上课最多的老师之一。其中《中共党史与执政党建设》被学院研究生评为“最具吸引力和价值的课程”。

因为普通话不是很标准,如何让学生上课听得懂,听得进,感兴趣,郭国祥没少下功夫。“每堂课我都精心地思考,不停地琢磨,力求用最浅显精炼的语言讲出来。”课前他会打磨每一个知识点,细细琢摩该讲哪些细节,讲哪些例子,探索学生们喜欢的授课方式,然后反复训练。

“不唯教材、不盯PPT、讲课内容了然于心、和同学眼神交流……”学院青年教师齐远飞听了郭国祥半个学期的课后,将学到的经验和方法运用于教学中,从自己的研究切入,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意犹未尽。

“《中国近代史纲要》区别于专业的历史课,要秉持‘思政育人’理念,以史为鉴,把历史讲活,讲出温度、讲出情怀。”郭国祥将自己的研究融入课堂教学。讲辛亥革命知识点时,着重讲辛亥革命第一枪、孙中山与武汉等,从小切口入手,把问题讲得深入透彻,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让他们更加了解武汉;讲中国共产党历史时,深入解读“南陈北李”缺席中共一大的原因,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勾起学生党史学习的热情。在郭国祥的课上,学生的参与度高,非常活跃。

“我们讲课好坏最重要的标准就是学生的评价,一切要为学生服务,绝不能误人子弟。”郭国祥长期钻研思政课教学方法改革,提出专题式教学、参与式教学、案例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四位一体”教学法,被作为重要教学方法推广,并获得学校教学成果一等奖。他带头组建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团队,探索专题教学改革,总结出要突出课程教学目的、年度节庆纪念活动、老师科研热点、地方特色等“六个突出”的教学经验。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班上,郭国祥作为班长向同行作教学改革经验分享,并应教育部邀请为“纲要”课教师作专题教学培训。

“多读书,享受读书的乐趣”

在倾心传道授业解惑之余,郭国祥瞄准学术前沿,以严谨的科研作风、扎实的研究成果为学院科研和学科建设添砖加瓦。

“教学激发了我的科研兴趣,科研又服务于教学,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为提高《中国近代史纲要》这门课程的教学水平,郭国祥反复钻研教材,思考怎样才能更清晰准确地反映历史原貌,怎样才能更深入地扩充学生的知识点,怎样才能对历史之谜进行富有说服力的解答,发表了10多篇关于辛亥革命、党的早期创建史方面的论文,多篇被《新华文摘》等转载,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不论教学还是科研都离不开知识的积累。郭国祥对马列经典名著和中共党史方面经典著作熟记于心,对党史故事的点点滴滴更是了如指掌,采访现场他还一字不差地背诵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585页的一段内容。他说,读书是他最大的爱好。“如果你肚子里只有一桶水,你要搞一担水出来肯定不现实。”他用自身经历鼓励学生“多读书,享受读书的乐趣”,打下扎实的基础,才能做到厚积薄发。

多看、多写、多改是郭国祥科研的三大秘诀。他说,要多看经典,论文是写出来的,只有在写的过程中,才能发现困惑,明白写作的技巧,论文经过反复修改,才能不断完善。他坚持每天写日记,记录学习心得和灵感,抓住一瞬即逝的思维火花,方便后期的学术研究。他有敏锐的学术眼光,关注时事和社会问题,及时跟踪学术和政治前沿。党中央出台重要文件、重大决策,他总是第一时间学习消化,并马上做出PPT,给学生讲解,然后思考,写出论文。

写作过程中,如何把握新思想,表达新观点,有很大的学问。不论是自己写作还是指导学生写论文,郭国祥都要求把握两个重点:一是选对角度,二是把握好“度”。在他看来,历史研究的创新要有传统内容作为基础与根基,在继承理解传统的基础上去思考,提出新的观点和看法。“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理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对于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观点,我们必须从理论基础、历史依据和现实逻辑中去深刻领会其重大意义,去挖掘其微言大义。”

郭国祥长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史、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革命精神谱系,中国共产党创建史、执政形象等方面取得了较多成果。至今,在《人民日报》(理论版)、《光明日报》(理论版)、《马克思主义与现实》等报刊杂志公开发表论文150余篇,其中CSSCI期刊80余篇,被《新华文摘》等转载20余篇次,在社科文献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等出版专著多部。仅去年,他就发表学术论文18篇,其中9篇为C刊,进入高校马克思主义多产学者排行榜前50名。今年已经发表论文20多篇。

此外,他还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子课题、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省级重大重点一般课题等十余项,获湖北省马克思主义中青年理论家、思政课先进工作者,教育部思政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中国哲学社会科学最有影响力学者”等荣誉。

“老师的治学态度潜移默化影响着我”

郭署岩、杨光红获湖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王嘉闵获全国综述大赛特等奖,张亦弛获“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研究青年学术奖”三等奖,肖昭、覃雅兰、李清阳获博士卓越奖学金,韩珍珍、丁建芳、郭一等考上博士……说起自己的学生,郭国祥满是自豪。近年来,郭国祥指导的学生因为科研能力强、综合素质高,每年都有学生获国家奖学金,去年有4位,今年有3位。

“老师勤奋、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潜移默化影响着我,让我对自己要求更加严格”“老师不仅在学业上对我尽心指导,更在生活上给予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做个学习上的‘拼命三郎’是郭老师对我的殷切期望,更是他用实际行动为我树立的榜样”……郭老师的好,学生们深有感触。

“郭老师高效严谨的治学态度矫正了我的拖延症。他经常要花费数十个小时帮我修改论文,工作到深夜,从未有过任何抱怨。”郭国祥在学生身上倾注的心血,来自湖南湘西的向燕君感触最深。2021年春节期间,向燕君晚上十点把论文初稿发给郭老师,本以为老师早已休息,第二天早上,当她醒来,在微信上老师凌晨一点回复了论文修改文稿。点开文档一看,老师不仅用不同颜色批注了文章中的问题,还附上‘修改原因’和‘修改用意’,早上六点老师甚至还发来了第二篇修改意见。

担心学生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回复,论文的写作思绪会失去连贯性,无论多忙,他都会挤出时间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并及时提出建议和指导,让学生在第一时间得到反馈和帮助。他总说:“我向来鼓励学生,学生和老师的进步是双向的,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得到锻炼,老师也会从学生那里得到启发。”

在提出想法时给予积极鼓励,为她搜查资料弥补知识点的欠缺,对文章进行反复修改……历时几个月的修改打磨,向燕君的论文最终在《社会主义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上发表。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向燕君的成长和进步离不开郭国祥熬过的每一个不眠之夜。不只是她,所有学生都对郭国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对学生的责任担当交口称赞。

“郭老师主动问我生活适应得如何?跟同学、室友相处得怎样,叮嘱我多读书、读好书。”2022级研究生邓玉良才入学就感受到郭老师对她的关心。为了让新同学更快适应校园生活,郭国祥让师兄师姐分享学习生活经验,进行榜样激励。每次同门聚餐,他都会带上爱人,嘱咐学生有任何困难不方便跟老师说的,可以向师母求助。

不只是新生,对于毕业生,郭国祥也十分关注。“郭老师非常关心我们的近况,主动问我有什么打算,帮我分析目前的就业形势,鼓励我要有信心考博。”马理论专业研三学生郑放说。对于已经毕业的学生,郭国祥也给予关心培养。2018届博士毕业生敖四江是郭国祥老师指导的博士,2021年4月他被任命为南昌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面对新岗位的挑战,他求助郭老师指导。郭国祥利用到北京调研的机会,带他到北京高校的马院进行学习考察,指导他如何推动马院建设。

“郭教授几十年如一日扎根讲台,醉心科研,以人格魅力呵护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智慧,他用坚守和奉献,展现了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高尚师德与责任担当,也收获了累累硕果与芬芳桃李。”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张秋艳说。

记者:谢小琴

学生记者:曾梦媛、陈育英、田雨

视频拍摄:张勤发、许余庆

视频剪辑:许余庆、余佩

审稿人:吴先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