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风采 | 肖佩:共襄冬奥 圆梦北京

发布:2022-09-15 11:40 来源:武汉理工大学报

大字号

肖佩,女,共青团员,外国语学院研201班学生。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志愿者,她于1月23日到岗,3月16日离岗,累计志愿时长约450小时,获得了各国运动员和冬奥组委会的高度评价和认可,并于3月13日前往国家体育场参加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闭幕式。先后获得校一、二等奖学金,曾参加 “第七届翻译认知研究国际研讨会”“首届中英联合翻译学研讨会”等学术会议,并宣读论文。

冰雪之约 初心不变

从2019年起,肖佩就开始关注北京冬奥会的实时动态,“我们的首都北京,成为了双奥之城,我与千千万万中国青年一样,感到无比骄傲与自豪,同时也希望能够利用专业知识,尽自己的一份力,成为北京冬奥会的千万雪花之一。”

2021年9月,肖佩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官方微信公众号上看到北京冬奥会冰雪大使招募信息,她第一时间向官网投递了简历。简历初筛顺利通过后,肖佩立刻投入到面试准备工作中。受疫情影响,从刚开始计划招募100位冰雪大使,到最后缩减为只招募7个人。每一次缩减招募志愿者人数的消息都给肖佩带来了不小的心理压力,在第三次线上面试时,她的电脑麦克风突然失灵,肖佩当时特别慌张,有些不知所措,幸好考核官发现后及时为她重新接入手机端视频,才顺利完成了面试。回忆这一过程时,肖佩说:“三轮面试前后历经两个月的时间,不稳定的疫情形势和严格的选拔要求都让我压力很大,但我没有放弃,最后还是坚持下来了,在心态上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我认识到,无论环境如何变化,做到自己的最好即可,只求问心无愧、不忘初心、不留遗憾。”

肖佩之前也担任过海丝国际电影节等大型活动的志愿者,她的志愿服务经历优势、翻译专业优势以及面试中优异的表现都给考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收到入选通知时,我很开心也很激动,一直以来的心愿终于达成,我的努力也没有白费,迫不及待地想开始接受培训,在冬奥会上展示出我们中国青年最好的风采。”肖佩兴奋地说。

奉献之心 全力以赴

在到达延庆冬奥村前,肖佩为冬奥会最后的冲刺做准备。在为期一个月的线上培训中,肖佩在网络平台上完成23个单元的课程,内容涵盖交通、餐饮、礼仪、国际奥组委和冬奥会的介绍、赛事介绍、合作产品、常用志愿者英语等各方面内容并顺利通过考核。随后,她又接受了一周的线下培训,包括AED除颤、心肺复苏和防疫规范等内容。尽管时间紧任务重,但肖佩并没有退缩,而是振奋精神、精益求精,不放过每一个知识点。

2022年1月21日,肖佩正式到岗开始志愿服务,她主要负责延庆冬奥村的场馆保障服务工作。志愿服务期间,肖佩全程身穿防护服,佩戴防疫手套、防护面屏和N95口罩,在各国代表团例会开始前和结束后,她会提前陈列摆放茶歇餐饮物品,清点物资,并检查供货产品。同时,对接餐饮团队,及时协助确认产品信息,做好产品公司与冬奥现场的“协调者”,保障冬奥的餐饮茶歇工作顺利进行。

北京的冬天寒风凛冽,大雪纷飞。“全副武装”的志愿者们只能通过防护服上的名字辨认彼此,尽管大雪常常模糊了视线,但肖佩和小伙伴们凭借在日常中培养出的默契,仍然高效地完成交接任务。工作之余,肖佩还主动前往广场区协助其他志愿者进行引导服务,帮助运动员熟悉路线,适应村内生活。“志愿工作极大地考验和锻炼了我的应变能力,我能够自如地对接好每一次工作,帮助到遇到困难的外国友人。”在这个过程中,肖佩不断学习,不断成长,以更高的服务质量,提供更温暖细致的帮助。

在志愿服务圆满完成后,肖佩收到了冬残奥闭幕式的邀请函。她用“震撼”一词向我们描述当时的情景。“从闭幕式开始时的升国旗,到中间的节目表演,再到最后的大合唱《一起向未来》,我们在观众席上为这场盛会欢呼喝彩,心中充满了民族自豪感。”提起这段经历,她总是微笑着,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梦想之路 无悔付出

为了担任冬奥会的志愿者,肖佩第一次没有回家过年,“其实一开始我也很担心父母会反对,毕竟当时的疫情形势仍然比较严峻。但当我和父母交流的时候,他们表示十分支持,希望我照顾好自己,圆满完成志愿服务任务。”肖佩说。

在志愿服务的路上,肖佩获得了奉献的快乐。她表示,当自己的服务获得正向反馈时,她会忘记其中的所有艰辛,觉得一切都值得。而且她也结交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他们既是冬奥中的工作伙伴,也是生活上互帮互助的好朋友,这也让她再次意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万千你我,汇聚成一个家,这是我参加冬奥会的最大感受,希望这份美好在冬奥结束后也可以一直延续下去。”

作为翻译专业的学生,肖佩除了参与各种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之外,也在研究生期间一直努力积累实习经验,在处理学业和实习之间的时间冲突中也慢慢地锻炼了自己的时间分配能力。她始终把学业放在第一位,在能力之余尽量多参加实践活动。对于未来规划,肖佩表示她正在参加2022年秋季招聘活动,希望能够进入高校工作。

肖佩说:“我相信大部分同学是愿意投身到志愿活动中的,他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志愿服务相关的公众号,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可以多多尝试。志愿者活动本身不分大小,任何服务他人的志愿服务都值得参与,也都值得纪念。志愿服务从来都不是一次性的,未来我会继续从事志愿服务工作,我也希望有更多同学可以参加志愿服务,志愿服务精神就像接力棒一样,需要每位青年接过来,然后传递下去。”

(学生记者:姜悦欣 周静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