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创新点亮青春——专访武汉理工大学纳米重点实验室

发布:2021-04-07 11:33 来源:校团委

大字号

  “青春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宝贵之时期也。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身。”青春被赋予了开拓向前的秉性,创新是其经久不衰的内涵。在这里有着这样的一群年轻人,他们以科学为笔、汗水为墨,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大背景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断书写奉献青春的时代篇章,并用创新来点燃这充满时代气息的青春梦想。


人才培养 创新平台

  武汉理工大学纳米重点实验室创建于2009年,是一支勇攀科技高峰、攻关前沿科学的青年集体。主要从事尖端纳米能源材料与器件领域的研究,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变革性技术关键科学问题”重点专项、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项目30余项。现有成员81人,93.8%为35岁以下青年。

  实验室在Nature等刊物上发表SCI论文380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35项,22项已转让,与华为等21家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部级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全国首批大学生小平科技创新团队、湖北省青年文明号等荣誉。本科生团体2次获得全国挑战杯特等奖,3人获得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43人次获得省级以上荣誉称号,其中,赵云龙获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和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标兵。2021年,团队孵化了两支队伍参加挑战杯,学术论文队主要围绕高安全水系锌离子电池开展电极材料表面调控及储能机制研究,科技作品队主要聚焦应用于高温消防机器人的高安全性高性能固态锂电池。

恩师授业 学子相承

  “导师制”是武汉理工大学的特色创新培养平台。基于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研本共建”与材料科学与工程国际化示范学院的“专业启发研讨”项目,每年本科生可以通过选拔加入本团队,进入导师课题组开展实验。在麦立强老师和团队诸位指导老师的帮助下,每一届团队都是硕果累累。

  2003年,前团队成员郭万里的作品《VOx纳米管与表面修饰纳米LiNi0.5Co0.5VO4正极材料的合成、结构及性能》荣获第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中二等奖,并获得首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

  2007年,前团队成员徐林的参赛作品《LiFePO4纳米棒正极材料的形成机理与电化学性能》荣获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

  2009年,张鹏超、蒋亚楠、徐浩然的参赛作品《二氧化钒纳米线的Langmuir-Blodgett可控组装与性能》荣获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二等奖。

  2011年,赵云龙的学术科技作品《钼酸锰/钼酸钴分级异质结构纳米线设计构筑与超级电容器性能研究》荣获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赵云龙先后获得“2012中国大学生年度人物”“第八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等荣誉,并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2015年,团队成员熊方宇获得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随后获得了第十届“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2016)”、“全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先进个人标兵”等多项荣誉。此外,该同学本科期间就以第一或共同第一作者身份在国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篇。

  2019年,现团队成员廉思甜、喻科菘、李智同学,获得了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特等奖的成绩。在实验室的三年期间,她先后以第一、第二作者身份发表SCI一区论文2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2020年,廉思甜荣获“湖北向上向善好青年”“湖北省自强之星”等荣誉,并且在武汉理工大学合并组建20周年科技文化成果展中入选20名优秀学生代表。

榜样先锋 团队精神

  作为现团队成员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国际化示范学院18级本科生李景昊同学,于2018年进入武汉理工大学纳米重点实验室,进行锌离子电池的研究,并在此方向上取得了优异的学术成果。他作为团队的榜样与先锋,深刻弘扬了团队认真刻苦、求知探索的精神。

  自加入实验室之后,出于对科研浓厚的兴趣,在繁忙的课程学习之余,他几乎把自己所有的空余时间都投入了实验室的课题中。进入实验室之初麦立强老师就告诉他“进行一项科学研究,仅仅记录实验现象是远远不够的,要挖掘现象背后的原理。”这一科学指导让他很受启发。为了究其根源,他跨专业“蹭课”学习相关知识,下课后积极向课堂老师询问问题,并且广泛阅读论文验证猜想、和实验室老师们讨论观点,甚至在寒暑假依旧待在实验室做实验、看文献。在实验室的年夜饭桌上,麦老师还亲切的叮嘱他要劳逸结合,老师的关怀给寒冬腊月送来了温暖,也让他更加坚定了对科研的专注与热爱。

  作为挑战杯“高安全水系锌离子电池电极材料表面调控及储能机制”团队的负责人,他常常投入十二分精力到学习工作之中。寒假期间,为了能如期完成试验任务,他和组员乐克晗、魏炜等人在保证防疫工作、坚持每日监测体温的前提下毅然坚持留在实验室参与实验工作。团队指导老师罗雯老师,一直陪在小组成员身边,为他们提供专业的学术支持和悉心的生活帮助。春节期间阖家团圆之际,团队的同学与老师也不忘每天线上会议推进实验工作。

  得益于他们的辛勤付出,目前该挑战杯团队已有多篇SCI论文与发明专利接收或受理。

创新青年 来日可期

  团队中有着大量的优秀青年人才。他们依托武汉理工大学材料学科的高水平平台和麦立强老师等师长的倾心栽培,实现了自己的科研梦想。对此他们总是心怀感恩,未来也将会继续在科研的道路上持之以恒,以优秀的科研成果回馈恩师们的培养。这样的青年一代用拼搏去点燃自己的青春梦想,用创新描摹着未来中国梦的青春底色,用实际行动构造祖国的伟大复兴!

  (通讯员:陈英桦 审稿人:郎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