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故事】原交通部部长李清和他的水运情缘

发布:2020-11-07 09:02 来源:党委宣传部、余家头校区管理委员会

大字号

  编者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部第七任部长、党组书记李清曾任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后并入武汉理工大学)党委书记(1957-1960),三年多的工作经历却让他结下了为之牵挂一生的水运情缘。李清生于1920年2月,1937年10月弃学赴延安参加革命,1938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马列学院、中央党校学习工作七年,1944年1月,参加三五九旅南下支队随军南征。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交通部河运总局副局长,交通部部长、党组书记等职,为中国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奉献了一生。今年,适逢李清同志诞辰100周年,本文从《李清--生平纪实与论交通改革》一书中节选部分章节整理而成,让我们通过追忆这段历史细数李老的“水运情缘”,籍此纪念为学校建设发展作出重大历史贡献的先辈。

  原交通部部长、党组书记李清与武汉水运工程学院缘起于1957年,他在担任学院党委书记的三年间,重视调查研究,落实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关心爱护知识分子,狠抓“三才”(人才、教材、器材)建设,领导师生参加武昌东西湖围垦和汉丹铁路建设,规划兴建余家头新校区,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学校发展壮大打下了坚实基础,为我国水运事业、港航建设的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

开启交通生涯

  1957年夏秋之际,中共中央决定从中央一级的党政机关中,抽调100名高、中级党员干部,派往大、中学校及其他科学和文教单位工作,以加强党对文教战线的领导。交通部党组接到中央的通知后,决定推荐李清前往文教战线工作,不久后,李清被任命为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党委书记兼任副院长。

  1957年11月4日,李清乘火车来到汉口,随后换乘汽车通过刚建成通车的武汉长江大桥,来到武汉水运工程学院赴任。“水工学院在武昌新河洲,紧挨着(武昌)一纱厂、振(震)寰纱厂和师专。背靠长江,前面是一条小街,有公共汽车经过。”李清在日记里记下了他对学校的第一印象。


武汉水运工程学院下新河旧址

  来到学校后,李清很快与师生和各级干部座谈交流,摸清学校的基本状况。“贯彻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调动教师们的积极性,为他们发挥各自的专长提供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平台,是办好大学的基础”,明确工作思路后,李清在向全院师生作报告时多次就知识分子的地位与作用做了阐明。他说:“无论是解放前的知识分子,还是解放后的知识分子,都是党的知识分子,是人民民主专政队伍中的成员。在我们学校,广大教师和知识分子是人民的劳动者。学术上的争论不能扣帽子,学术上的争论会越辩越明。只有争论,才能追求真理。”他的话语让师生们感受到了理解与尊重,更维护了学校良好的学术风气。


李清在学院工作会议上讲话

  李清对知识分子怀有真挚的感情,经常深入到教师学生中解答大家关心的时事政治问题。很快,师生员工都知道学校来了一位曾在延安马列学院当过教员的“年轻的老干部”,大家对这位身材瘦弱、作风朴实、办事干练、有着出众演讲水平的党委书记非常钦佩。每当学校贴出李书记要做报告的通知,师生们都十分兴奋,很多人甚至会提前到场占座。李清的演讲既有很强的原则性和政策性,又深入浅出、生动有趣,报告会场场火爆,连过道也站满了人,有时几个小时下来,大家依旧聚精会神地聆听。当时有学生形容,听李书记的报告,有一种暑热天吃冰淇淋的舒服感觉,能让人开阔思路,学到做人做事的智慧。

组织师生参加东西湖围垦和汉丹铁路建设

  新中国成立初期,武汉市委市政府为解决民生问题,将治理东西湖水患和消灭血吸虫病提上议事日程,制定了东西湖蓄洪垦殖方案,并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和支持。李清履职不久就投入到组建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围垦队伍的工作中,与师生共同参加了这次义务劳动。

  隆冬的武汉,天寒地冻,工地生活、施工条件非常艰苦。白天,李清和师生们卷起裤腿在工地上挖塘修堤;晚上,住工棚睡地铺,地势低洼的湖区寒冷透骨。当年担任李清联络员的邱杰回忆:“当时条件很差,千余师生在简易帐篷的地上铺些稻草就地而卧,我和李书记睡在一起。李书记特别讲究劳动规则和注重安全,(提倡)‘提前早知道’的领导方法,使每个劳动者都能事先明确自己的任务和责任。辛苦工作一天后,每天晚上指挥部都要开会,在工地平面图上标明第二天的劳动地点和指挥部、宣传部、医务处、饮水处、进餐处、工具修理站等所在地,布置下属各大队的任务,工作(开展得)有条不紊。”由于领导有方、指挥得力,师生们劳动情绪高涨,勇挑重担,经过两周的艰苦奋战,保质保量超额完成了湖北省委下达的任务,获武汉市东西湖围垦工程指挥部的嘉奖,被授予锦旗一面。

  1958年9月,湖北省委为了从根本上改变鄂西北地区的落后面貌,支援丹江口南水北调水利工程建设,决定修建从汉口到丹江口的地方铁路。武汉水运工程学院按军队编制,编入了湖北省文教战线筑路大军,李清与学院师生共同参加了汉丹铁路的筑路工程。


参加汉丹铁路义务劳动的学生前往工地

  作为总指挥之一,李清从施工安排到工程质量、从工程安全到学生的精神面貌,事无巨细、处处操心,与师生同吃同住同劳动。筑路期间,正值三年困难时期,物资匮乏,粮食供应不足,更鲜有新鲜蔬菜和肉类,筑路师生几乎每顿饭都在吃咸菜。在学校领导们以身作则的带动下,大家常常一边唱着革命歌曲一边开展劳动竞赛,始终保持高昂的斗志、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经过半个月的艰苦奋战,学院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得到湖北省汉丹铁路指挥部的嘉奖,150余人受省里表彰。

  在武汉水运工程学院任职期间,李清除领导并亲身参加东西湖围垦、汉丹铁路义务劳动外,还组织学生参加“大炼钢铁”“农场垦荒”、修京广复线等义务劳动。他经常鼓励师生利用走出校门的机会,接触了解社会,建立社会责任感,与此同时,积极投身科研,钻研学问,始终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做到劳动和科研两不误。

狠抓“三才”建设

  武汉水运工程学院的前身----国立海事职业学校,在1949年被武汉市军管会交通接管部接收时仅设有驾驶、轮机和造船三个专业。李清到任时,学院的师资力量和招生人数虽较以前有了很大发展,但从规模、学科设置、课程安排等各方面,都还有一个建设过程,才能满足国家交通事业对人才的需求。


李清(左三)和师生们座谈

  基于这种情况,李清感到学院工作“如何在现有基础上提高一步,任务艰巨”“十个指头都要弹,但重点抓师资队伍是关键”。在调查研究和思考中,李清逐渐形成了对学校的远景设想。他提出,教学始终是学校的主要工作,处理各项工作的一个基本准则是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要抓住“三才”(人才、教材、器材,简称“三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进行教学改革。  

  抓“三才”,人才是关键,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搞好教学、提高科研水平、办好大学的基础。李清说,我们不能向中央要干部、要师资,人才培养要靠自己,“必须要提高原有师资干部的水平和大力培养新生力量”“培养干部要有计划,既要看到今天的需要,又要从发展上看问题,照顾到明天”。学院采用了定向培养和在职培训等方法,先后选拔了80名在职教师及1958-1960级的155名优秀学生,分别送到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国内著名学府进行定向培养,学成后回校任教。这批人员后来成为学院发展壮大的骨干力量,更有不少人成为学科领军人物。1959年的毕业生黎德扬,被选派到中国人民大学学习哲学,后来成为武汉水运工程学院教授、党委书记,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知名学者。


1958年7月,李清在电工教研室研制现场

  李清非常重视学院的科学研究和技术革新工作,在院党委的鼓励支持下,学院学术气氛浓厚,科研热情空前高涨,一年内设立研究项目118项,比较大的成功项目24项,超过建校以来科研成果的总和。时任电工教研室主任胡行定带领部分高年级同学,査阅了大量国内外科技书刊,研制出模拟电子计算机,轰动全国。李清对胡行定老师的科研工作十分关心,多次询问和了解情况,还到现场观看制作过程。模拟电子计算机在武汉展出后,又被选送到北京参加全国科技展览会,胡行定老师也被选派出席全国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先进代表大会。李清在分析总结1958年科研工作时谈到,学校的科研成果,要有既对专业有用、又能提高基础课水平的,也有对交通建设有重大意义的,还有对一般工业有普遍意义的,学校一定要加强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

规划兴建现代化校区

  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在下新河的校区地处闹市,与工厂和商店紧邻,规模局促,条件十分简陋,已无发展空间必须另觅新址。1956年下半年,市政府批准学院在武昌区和青山区交界处的余家头建设新校区。

  李清来校不久,即组织成立新校区规划设计委员会,聘请中南建筑设计院的专家负责规划设计工作。关于新校区的建设规划思路,李清认为,要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从有利于教学、科研和生产的三个方面合理布局,搞好整体规划;工厂、实验室、实验设备和图书资料的建设,事关学校百年大计,必须向高、精、尖努力;搞好工程质量以外,还要注意环境卫生和庭院绿化,使之赏心悦目,有益健康。

  他定期听取汇报,经常到工地检查施工质量,并看望参加劳动的学生,多次和学生们一起到新校区参加植树活动。1960年底,李清调离武汉水运工程学院时,一座外观崭新、环境优美的新校园已见雏形:占地1.5万平方米的七层水运教学大楼是典型的俄式建筑,这座古朴、典雅、恢宏的楼宇既是学院的标志性建筑,也成为武汉市的俄罗斯风情建筑物之一,给学校带来静穆安详的气氛,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校区东北角几十亩水塘被整治一新命名为水运湖,成为学生和教职员工学习、休闲和锻炼的好去处。校园内终年绿树成荫,四季百花盛开,是一处环境优美的读书治学乐园。


1960年底武汉水运工程学院(余家头新址)水运教学大楼已见雏形

  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余家头新校区的建立,为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开拓了全新的发展空间,学院逐渐建成了一系列重要的大型实验室,拥有全国唯一的深浅两用大型拖曳船模试验水池、全国最先进的检测动力机械磨损铁谱实验室等等,为学院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与师生共渡经济困难时期

  1959-1961年,国家处于三年困难时期,粮食供应严重不足,物资极度匮乏,学校实行“五定”(定人数、定油、定粮、定菜和定成本)制度。李清带领党员干部勒紧腰带,以身作则做表率,想方设法搞生产自救,带领师生渡过难关。

  李清常对身边的干部说,毛主席带头节衣缩食,口粮定量低标准,我们吃点瓜菜算得了什么。他对自己、对家人要求都很严格,多次谢绝总务科送来的一些副食品。有次,学校总务科送来十个鸭蛋,李清让家里人退了回去,总务科第二次送来时,孩子难忍诱惑,吃了一个,受到李清严厉的批评,事后让家人作价买了下来。在粮食限量、副食严重不足的困境下,李清非常关心在教学第一线奋战的老师们。港机系教授毕华林是从苏联留学回来的副博士(相当于我国的博士学位),年轻食量大,经常吃不饱,健康状况每况愈下,几次出现体力严重不支的情况。李清知道后,安排学院总务科给毕教授送去一筐萝卜和几个食品罐头。多年以后毕教授在蛇口遇见李清,还对这件往事感念不已。


1990年冬,李清和老师们合影(一排左起:周树国、朱国伟、周继良、王富三;二排左起:邓泽珍、方为表、欧阳剑、习传裕、姚宝汉、李清、周应才、穆建国、康裕芳、衡佐善、倪文馨、管贤、胡行定)

  1958年中,余家头新校区的家属区已基本建成。由于配套设施还不完善,虽有班车来往于余家头和下新河校区,但交通仍然不方便,有些老师不愿搬过去,李清主动让出学校分配给自己位于老校区的房子带头搬入余家头校区。为便于工作,学校要给他配备轿车供上下班使用,被他婉言谢绝,他和普通教工一样,乘坐班车往来于两个校区,只有去省委开会或到汉口长航局办事,才会使用学校的轿车。在乘车回校的路上,只要看到本校师生,他都会让司机停车,招呼他们乘车一同返校。水运系主任李寿季(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的弟弟)多次谈到,李书记几次在去学校的路上看到他,就把车停下来,邀请他上车同往,他由衷称赞李书记:“非常好地执行了党的知识分子政策,是党培养出来的好干部,武汉水运工程学院的好书记”。

  在高等院校做教育工作,李清对自己也提出了学习的要求。到学院履职的第三天,他在日志里写道:“我是在高等学校做党委工作,离开延安后理论书籍读得很少,如何加强自己的理论知识,提高水平,真是紧迫得很。”李清平日重视学习,勤于思考和动笔,尤其在写讲话稿或工作报告时,他沉下心学习理论、调查研究、梳理思路,将实践进行系统归纳,并在理论层面加以提升,最终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观点。

  当年的年轻教师,后来曾任武汉水运学院党委书记的黎德扬回忆:“李书记经常到马列教研室和教师们交谈,在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中,李书记对政治经济学颇有兴趣和研究,他和我们讲述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和马克思的《资本论》等著作及他的理解体会,从他能熟练地引用这些著作中的论述阐明自己的观点中,我们感知到他下过苦功夫,在我遇见的职业革命家中,像他这样具有深厚理论修养的高级干部,实属罕见,令人十分尊敬,足可奉为榜样。”


1991年参加周年校庆(前排从左至右:张德甫、李清、刘惠农、陈英)

  1961年1月,交通部党组调任李清回交通部工作,他不舍地告别了为之辛苦付出三年多的武汉水运工程学院。调回交通部后,无论在何处任何职,李清都十分关心武汉水运工程学院的发展。离休后,他还多次回到武汉水运工程学院,看望老师学生,有一次,他来到教师宿舍楼,挨门挨户看望老教授,老教授们拉着他的手,有说不完的话。李清曾说,一生最喜欢的,还是做教育和研究工作。

  志士惜日短,奋斗路正长。历史或许可以尘封往事,却掩不住代代流传的奋斗精神,这段珍贵的“水运情缘”穿越时光隧道而日久弥新,永远激荡着我们的心,相信也必将激励每一位理工大人在感念先辈们筚路蓝缕、开基创业、求索奉献的同时,奋力书写新时代的光荣与梦想,铸就理工大新的精彩与辉煌!

  (编辑:丁仕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