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姜涛教授应邀作专题报告

发布:2023-05-06 08:49 来源:法学与人文社会学院

大字号

新闻网讯(通讯员 田雨欣 李华君)近日,北京大学中文系姜涛教授应邀作主题为“从冯至的‘山水’讲到臧棣的‘植物学’”的专题报告。报告采取线上方式进行,法学与人文社会学院师生代表共150余人参加。

本次报告以植物、山水为线索,重点比较分析了臧棣、冯至的诗歌,以此区别“咏物诗”和“物诗”,并涉及“主体性”、“物我”、“人我”等诗歌研究中的关键问题。

报告中,姜涛教授首先从臧棣获鲁迅文学奖诗歌奖的诗集《诗歌植物学》谈起,并引用了臧棣好友西渡对其的评论:西渡认为《诗歌植物学》建立了“一种从容、活泼、互动而富于变化的物我关系”,是物我“互为主体性”关系,某种程度上是对里尔克物诗中“物的主体性”的超越。以这种“物我”关系为契机,姜涛教授分析比较了臧棣与冯至的诗作特点,他认为,臧棣的诗作与诗人冯至描写山水和植物的诗作有异曲同工之妙,可谓对后者的延续与发展。

随后,姜涛教授对冯至“框子”式取景写法进行了辩证分析,他指出“框子”式取景写法虽能够为人们提供新的观察世界的角度但也会产生局限性。

最后,姜涛教授指出如何“看见”物,“看见”山水和植物,不仅是诗歌美学的问题,同时也涉及到如何在与万物、世界的联系中安顿自我、敞开身心。姜涛教授总结,从冯至到臧棣,我们能看到现代诗人突破自我限制、克服“物我”分化的持续努力。而“物我”关系的延长线上,也有“人我”关系的重建。如何走出自我、与他者互动、“以对象为方法”、“互为主体性”等,这不仅是人文社会知识工作领域内,也包括在大众文化讨论中,常常被提出的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在报告的提问环节,同学们就凝视事物的角度、个人诗歌写作、论文写作中的困惑等具体问题同姜涛教授展开交流,姜涛教授结合个人诗歌的批判经验耐心解答了同学们的疑问。

本场报告视野遍及古今中外,主题凝练深刻。参与的师生对报告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姜涛教授以全面深刻的角度带领大家品读诗歌、进行研究,提升了学生在诗歌品读与赏析方面的能力水平,也对学生看待万事万物的角度和思维方式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令师生受益匪浅。

姜涛,文学博士,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副院长,学术辑刊《新诗评论》执行主编。主要从事中国现代文学和20世纪新诗史的研究,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学术专著6部,学术译著2部,编著10余种,个人诗集4部。曾获 “王瑶学术奖青年著作奖”、“王瑶学术奖论文奖”、“唐弢青年文学研究奖”、“东荡子诗歌批评奖”、“金沙诗歌奖理论批评奖”、“南方文学盛典年度批评家”等奖项。

审稿人 :范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