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文化】魂牵梦绕的地方①: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基础部77级学习生活记实

发布:2021-07-26 15:20

大字号

【编者按】1977年,100余(108)名校友们作为恢复高考的首批学子,从祖国的四面八方走进武汉水运工程学院(武汉理工大学的前身之一)的校门,成为学院基础部迎来的第一届大学生,也成为了高校基础课教师的重要后备力量。2021年,毕业四十年之际,这批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校友们怀着对教育事业的热忱、对母校的深情和对同窗的牵挂,筹办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基础部77级同学 “重走水运路” 活动,撰写水运基础部77级史实和77级同学回忆文章集,一份份当年的物件、一篇篇回忆录和专门为此次活动创作的主题曲,无不再现77级校友们服从国家需要,勇于担当,孜孜以求、努力奋斗的激情燃烧的岁月,这也是值得我们代代相传的理工精神。

(以下文章为作者回忆,不代表本网观点)

前面的话

刘康勇

近几年来,不时听到原武汉水运工程学院的老师和同窗离我们远去的消息,令我唏噓不已。今年是我们大学毕业后的第40个年头,三月初,我从微信群里得知,因市政开建地铁新线,我们在水运读书时住过的几栋学生宿舍已被拆除,顿时別有一番滋味涌上心头。我想,下次再回到记录着我们青春年华的校园时,或许已经面目全非,再也找不到当年的记忆了。那一刻,一个强烈的念头在我头脑里浮现:趁我们脑子还清醒,应该赶紧把基础部77级这个群体的历史写出来,再不动笔写,就来不及了!我们将愧对自己,愧对子孙,后悔莫及!可惜,我不是学文科的,字拙笔秃,更不会记史。但是,如果能动员这个群体的每个人都拿起笔来,利用互联网聚到一起,群策群力,就有可能记述我们激情燃烧的岁月,就有可能写出一本记录我们群体历史的书!

开始有这个念头时,我也曾怀疑自己是不是异想天开。的确,要把许多40年来未曾联系、分布在世界不同角落的同学找到,就不是一件易事。再说,即使找到了,谁听你的呀?这些同学现在都是爷爷奶奶了,多在家含饴弄孙,我能有这个号召力和凝聚力把他们鼓动起来吗?事实上,我在水运读书4年,从未担任过学生干部职务,而且与基础部五个班的许多同学并无交往,主要精力都放在读书和在校队打排球。可以想象得到,40年后的今天,这五个班同学当中,还记得我的人应该不多。然而,我还是不死心,找到几个比较熟悉的同学聊了聊这个“幼稚”的想法。果然不出所料,他们反应也是:这事不可能办到。之前我曾读过一篇报道,讲有人为了写一个班的回忆录,虽历经艰辛,最后终因响应者太少,半途而废。看来,要想发动基础部五个班的同学一起写回忆录,好像真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说来也怪,就像武汉人讲的,我这个人有点不信邪,越是不可为之的事情越是想试一试。想来想去,如果连试都沒有试一下,你怎么就知道完全不可能呢?于是我试着上网找人聊,讲我的想法。让人喜出望外的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只用了一周时间,我就在基础部77级每个专业的同学中找到了一位志同道合者,他们是王亚斌、黄兆华、唐小兵、高建明和杨守刚。我们6个人一拍即合,立刻组建了一个工作小组,他们分别担任所在专业班的活动负责人,筹办起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基础部77级同学 “重走水运路” 活动,决定撰写一本记录这个群体历史的书,并推出其电子版。

工作班子搭建起来后,接着就是“定调子”,确定谁来写?写什么?怎么写?大家一致认为,发起这项活动的本意,就是希望大家一起拿起笔来,按照各自的切身经历,写出自己的故事。因此,动员全体同学参与进来,就成为这项活动成败的关键。在这个思路指导下,各班的活动负责人分别组建起本班的团队,深入到同学之中,联系沟通,宣传动员,并采用群聊、范文讨论和个别交流等卓有成效的方法,激励同学参与活动。 在他们的主导和努力下,同学们踊跃收集当年的物件,回忆当年的人和事,以各种方式为撰写回忆录添砖加瓦。在短短两个多月内,工作小组就收到40多位同学的来稿,投稿者接近五个班健在同学总人数的一半,有的同学一人递交了几篇回忆文章,充分显示了大家对这项活动的积极投入和热情支持,远远超出了我们最初的预期。

工作小组成员都沒有编书经验,要把工作做好,还需要尊重科学、尊重专家意见。很幸运,我们拥有一个优秀的群体,专家就在我们中间。我们基础部77级同学中就有报刊出版行业的资深编辑李怀忠和尹兰,他们主动站出来承担全书编辑工作,并对活动深入进行提供了不少专业意见。李怀忠同学年过七旬,不辞辛劳,主持全书的文字审编并担任纸版书籍总编辑。巳经退休多年的吕伟同学,不惜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专门为电子版回忆录制作了背景音乐,并作词作曲,为这项活动创作了一首歌!校党委宣传部王能东部长和王洪波副部长对这项活动予以高度重视,亲自安排专业人士担任回忆录电子版的编审工作并提供技术支持。 这表明,集众人之智慧,做 “对的” 事情,就能够完成这件 “不可能完成” 的任务。

我们的电子版回忆录和即将推出的纸质回忆录由两大部分组成:水运基础部77级史实和77级同学回忆文章集。“史实” 以记实的写法,记录基础部师资班开办的历史背景、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在册学生、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等翔实史料,还包括许多记录着珍贵场景的照片。其价值在于客观真实地记录了水运基础部77级大学生这个群体的历史,可用于填补校史空白,也为研究恢复高考前后的历史提供了参考资料。回忆录的第二部分由40多位同学各具风格的回忆文章组成,是77级大学生四年学习生活的真实写照,讲述了这个群体的许多鲜为人知、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在这部分,你还能看到许多珍贵图片,包括当年高考的准考证、考试科目及时间安排、大学录取通知书和师生照片。从这本回忆录里,你可以了解到,这个群体的学子们在机遇和挑战面前,如何服从国家需要,勇于担当,孜孜以求,成为改变中国贫穷落后面貌,振兴中华,推动中国走向民主、自由和现代化的一支生力军。

感谢基础部77级所有参与这项活动的同学们!感谢工作小组和编辑人员的辛勤劳动!感谢校党委宣传部的指导和支持!因为有你们的参与、奉献和努力,水运基础部77级大学生 “重走水运路” 活动才得以成功!

第一部分  基础部师资班史实

一、基础部师资班的来历

武汉水运工程学院是当时中国船舶及轮机领域中最重要的高等学府之一,后更名为武汉交通科技大学,21世纪初与武汉工业大学及武汉汽车工业大学合并组建成武汉理工大学。

恢复高考前,学院基础部一直未曾招过生;恢复高考后,基础部迎来自建立以来的第一届大学生。当年基础部招生既是一种巧合,也是命运的安排。高考填报志愿时,武汉水运工程学院的招生专业里并没有基础部的招生专业。我们这些考生填报的志愿都是水运的各工程专业。考生填报志愿结束后,一些高校为弥补因 “文革” 造成的高校基础课教师短缺,临时决定从考生中挑选部分高考数理化成绩好的考生组建师资班,为高校培养基础课教师。当年,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先从报考本校各专业的考生中挑选出部分考生组建了基础部数学师资班(7701)、力学师资班(7702)、物理和自然辨证法师资班(7703)和制图师资班(7704)。入学后不久,学校又扩招了少量学生。制图师资班的同学入校后先分别在学校的船舶机械系和港口机械系学习专业基础课程,大学第四年才回到基础部学习制图专业课程。自然辨证法师资班的同学从第四学期开始转入武汉水利电力学院马列主义理论师资班学习,在大学的最后的一学期回到水运基础部完成大学学业。77级基础部师资班的学生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同班同学的年龄相差大,最大的1946年出生,最小的1962年出生。

由于当时各高校师资力量不均衡,师资班的培养还釆用了学校之间定向委托培养的方式。例如,水运基础部的数学师资班里有三位同学是为武汉工学院培养的。他们是:周飞跃、熊伟和何世彪。有趣的是,入学时,这三位学生本人并不知道内情。他们的大学录取通知书是由武汉水运工程学院颁发,录取通知书上并未注明是为武汉工学院委培。据周飞跃回忆,他填报的志愿是武汉工学院,并未填报水运。当他接到水运基础部的录取通知书时,有些疑惑,但没有多想。后来在水运数学师资班毕业前,才知内情。所以,这三位同学的大学经历和两所大学有关。这种做法在当时很流行,称为定向委培,但没有看到一个公开的文字记录。同样,水运工程学院也委托别的高校为水运基础部化学专业培养师资。

四十年前的院领导:

张思奇(党委书记);陈英( 继任党委书记);张德甫(院长);张默英(团委书记

四十年前的基础部领导:

曹树钦(党总支书记);刘宗荣(继任党总支书记);张鸿翼(党总支副书记兼办公室主任

方为表(部主任);曾秋苇(继任部主任

徐凤梅(部团委书记);郑玉枝(辅导员

二、师资班各专业简介

1. 数学专业7701班  

全班共有42名学生,男生34人,女生8人,分别来自湖北、湖南、广东、江西、江苏、福建、重庆等省市。年纪最大的学生1946年出生,是文化大革命前的高中毕业生,史称“老三届”,年纪最小的是1962年出生的当年应届高中毕业生。

学生名单:

陈立耘 湖北,陈志敏 湖北,陈绍平 湖北,丁秀金  湖北,董友华 湖北,戴幺望 湖北,

高幼龙 湖北,何世彪 湖北,胡启发 湖北,黄河(女)福建,黄河(男)湖北,

黄国强 江西,李兴农 湖北,李明真 江苏,刘兴卫 湖北,刘明进 湖北,刘康勇 湖北,

马人俊 湖北,闵联营 湖北,梅顺治 湖北,皮新明 湖北,彭渝 湖北,钱丽军 湖北,

任向前 湖北,孙良 江苏,孙霞林 湖北,唐湘晋 湖南,王亚斌 湖北,宛毅 湖北,

徐力田 湖北,舒虹 湖北,谢锋 湖北,熊伟 湖北,吕伟 湖北,余泽昌 福建,

余新新 湖北,朱倩军 湖北,张刚 湖北,邹玉恒 湖北,周飞跃 湖北,郑辉杰 广东,

章社生 湖北

班委会:董友华(班长),熊伟(副班长),何世彪(学习委员),周飞跃(生活委员),胡启发(文体委员

任课教师及主要课程:

朱樵 数学分析,近世代数,实变函数论与泛函分析,偏微分方程;罗平 数学分析;

陈国钧 线性代数;詹明清 线性代数;黄敬滔 常微分方程;邓旅成 积分方程;

刘思贤 微分几何;刘富贵 算法语言;王子亨 计算方法;陈丽英 复变函数;

宋宝奇 概率论;董治德 数理统计;沈荣安 普通物理;李海涛 普通物理;

季振东 英语;刘军 英语; 冯远大 理论力学;关伯陶 材料力学;

赵润元 流体力学;习传裕 毕业论文;杜中原 中共党史;

黎德杨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余洪镇 政治经济学;

刘富贵 班主任

1982年元月,班委会、团支部给同学们的毕业临别赠语

别同学诸君:

人生何足道,贵在忧黎民。千里来相聚,壮志逼云端。母校恩义深,师长教诲严。数年手足情,分飞在日前。诸君多才智,报国大有年。

不改冰雪样,当遂赤子愿。道德文章魂,忠贞猛士胆。拔剑断横流,情高志自远。怅然从兹别,任重心弥坚。莫道山水隔,佳音过长天。

2. 力学专业7702班

全班共有22名学生,男生19人,女生3人。入学一年后,即1979年2月,同学李经才和夏礼明自愿回到原专业学习。此时,全班共有学生20人。1981年1月,机零专业7804班徐邦伟同学由于学习成绩优异,跳级插入7702班学习,并转为力学专业。1982年1月,7702班21名同学全部完成学业,顺利毕业。同学中有两人考取研究生,他们是王蜀和徐邦伟。

学生名单:

高虎,张建刚,王蜀,魏勇,刘绪欣,周增国,邵金林,赵卫民,宫云祥,丁刚,谢奇,

高育和,唐小兵,唐渝林,郭玉,龚卫平,黄豪,徐邦伟,汪黎明,齐全英,罗维亚

班委会:高虎(班长),唐小兵(副班长、生活委员),龚卫平(学习委员),邵金林(文体委员)

团支部:唐渝林(团支部书记),齐全英(组织委员),周增国(宣传委员)

任课教师及主要课程:

朱樵 数学分析(快班),偏微分方程;罗平 高等数学(慢班);陈国钧 线性代数;

刘思贤 解析几何;苏金熙 复变函数;董志德 概率与统计;沈荣安 大学物理;

晏谦 理论力学;方为表 理论力学,分析力学;曾秋苇 材料力学,板壳力学;

关伯陶 弹性力学;吴世昭 实验力学;吴学尧 机械振;周树国 随机振动;

马德芳 专业英语,结构力学;赵润元 流体力学;冯远大 非线性振动;

董国兴 断裂力学;张瑞 有限元法;王成 光弹性实验;

刘富贵 计算机语言,BASIC语言;

陈彭 塑性力学,毕业实习和论文;刘红娣 毕业论文;彭先斌 电工学;

刘军 英语(快班);季振东 英语(慢班);姚国永 英语;

杜中原 党史;彭拾磅 体育;

冉一元 班主任

前排左起:陈彭、王成、张瑞、周树国、方为表、吴学尧、马德芳、关伯陶、吴世昭、晏谦、刘红娣

二排左起:高虎、唐小兵、张建刚、丁钢、邵金林、龚卫平、魏勇、郭玉、罗维亚、齐全英、汪黎明

后排左起:周增国、宫云祥、高育和、唐渝林、赵卫民、谢奇、刘绪欣、庞立明、黄豪、徐邦伟

毕业论文指导老师与学生合影——有限元学习小组

前排左起:关伯陶、冉一元、张瑞、马德芳、刘红娣、汪黎明、齐全英

后排左起:王蜀、唐渝林、高虎、丁钢、邵金林、郭玉、高育和

恢复高考后武汉水运工程学院本科毕业答辩第一人——力学专业邵金林

3. 物理专业和自然辩证法专业7703班  

全班共有27名学生,男生23人,女生4人。全班人员构成和其他兄弟班比较,具有四个特点:一是人数少(物理专业不及数学班一半人数);二是老三届占比大(共有10人),因而平均年龄较兄弟班要大;三是由不同的两个专业同学组成(物理专业和自然辩证法专业)。两个专业的同学除少数公共课外基本没有关联,只是生活在一起; 四是家住武汉的多(家在外地的只有6人)。每到周末,大部分同学都回家去了,每个寝室只留下1-2个人,还有的寝室空无一人。

学生名单:

物理专业

余仲刚 68届,尹兰 74届,赵昭君 72届,徐晓英 75届,陈争直 75届,顾思洪 75届,

汪明 66届,陈晓奇75届 ,邓伟明 74届,黄兆华 66届,余又平 74届,符力平 75届,

仲炽维 66届,吕建桥 75届,江爱国 75届(后转动力系),汪家喜 67届,

王聆达 66届,韩庆奎 67届,姚家璋 66届,顾志毅66届,吴雄 78届(大四从造船系转入)

自然辩证法专业

李建生72届 ,雷汉章69届,夏劲75届,高建明74届,肖玉洁74届 ,李怀忠68届

班委会第一届成员(一年级):黄兆华(班长)、汪明(学习委员)、雷汉章(生活委员)、余又平(文体委员)

第二届成员(二-四年级):汪明(班长)、雷汉章(副班长)、徐晓英(学习委员)、韩庆奎(生活委员)、余又平(文体委员)

班团支部成员:顾思洪(书记)、夏劲(宣传委员)、徐晓英(组织委员)

物理专业任课教师及主要课程:

宋伯廉 力学,热力学-统计物理;郭权 光学,近代物理实验(华师实验室);

丁永旺 电磁学;杨家驊 原子物理;李海涛 电动力学,英语阅读辅导;陈国鈞 线性代数;

邓远霖 理论力学-分析力学;郑树文 量子力学;沈荣安 固体物理;刘勇溪 物理实验基础;

朱樵 数理方程,数学分析(快班);罗平 数学分析(慢班);苏金熙 工程数学;

陈天响 电子技术基础;唐明斗 Basic 语言;刘军 英语(快班);季振东 英语(慢班);

张钰 科技英语;邓世宗 化学;杜中原 中共党史;余洪镇 政治经济学;

张景舜 哲学;范克全 体育

自然辩证法专业任课教师及主要课程:

季振东 英语;沈荣安 物理;邓世宗 化学;黄绍邦 哲学;黄庆 张翼飞 政治经济学;

杜中原 党史;高士忠 形式逻辑;范克全 体育;黎德扬 李典仪(武汉水电学院)自然辩证法;

钟兴锦(武汉水电学院) 中国哲学史;黄见德(华中工学院)西方哲学史;

李少白 汪定国(华中工学院)科学技术史;袁耀东(武汉水电学院)黑格尔逻辑学;

刘建明(武汉水电学院)反杜林论;余明凯(武汉水电学院)数理逻辑;

王规凯(武汉水电学院)马列原著

物理专业毕业设计:

全班同学分三部分,一部分由杨家骅老师带领,课题是氦氖激光器的研制,赴华中工学院、湖南国防科技大学和广州中山大学等地学习调研,参加的有韩庆奎、汪家喜、余又平、陈晓奇、赵昭君和邓伟明等6位同学。

另一部分由郭权老师带队,课题是真空技术的研究,去北京真空厂参观考察,参加的有尹兰、顾志毅、姚家璋和仲炽维等4位同学。

剩下的同学在校通过查找资料,写出论文,并分别通过了评审组答辩。

杨家骅老师和6位同学在广州中山大学合影

左上起:余又平、陈晓奇、杨老师、韩庆奎

前排左起:赵昭君、邓伟明、汪家喜

郭权老师和赴北京同学在天安门合影

左起:仲炽维、姚家璋、顾志毅、郭老师、尹兰

自然辩证法专业毕业实习:

赴北京、大连等地调查自然辩证法研究状况,邀请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大连理工学院等学校教授授课。

毕业实习途中留影

前排左起:高建明,雷汉章,夏劲

后排左起:李怀忠,李建生, 李玉明(水运委培生,中南财经学院政治系政治学专业)

4. 机械制图专业7704班  

机械制图师资班因专业特点,同学入校后先分别在学校的船舶机械系和港口机械系学习,大学第四年回到基础部, 跟随基础部机械制图教师学习制图专业课程并完成毕业实习。全班共有10名学生,男生9人,女生1人。

学生名单:

来自船机系:陈光为,林青,李永祥,杨守刚,任志坚

来自港机系:高惠远,龚昌奇,杨冰,涂志刚,关贵章

机械制图专业任课教师及主要课程:

陶基烈 轴测、阴影及润饰;王贵义 高阶画法几何,工程图学概论;

刘健雄 计算机绘图;陈咸恒 制图标准;武汉师范学院特聘老师  射影几何

毕业实习:

带队老师:王贵义老师

实习地点:上海长江航道局航凌号挖泥船

实习内容:柴油机高压泵零件测绘

实习参观:上海柴油机厂

5. 化学专业

基础部化学师资班以水运工程学院委托武汉地区三所高校定向培养为办学形式。共有7位学生(男生6人,女生1人)分别在这些高校的师资班或者专业系学习,毕业后回到水运基础部化学专业任教。据这些学生回忆,他们当时填报的志愿并不是水运,大学录取通知书上也未注明他们是为水运工程学院基础部化学专业培养的师资,直到大学四年级时才被告知真相。至于水运工程学院是怎样和这些大学合作,采用定向委培的方式完成77级化学师资班学生的培养计划的细节,我们就不得而知。

学生名单:

徐晓明,周宇帆(来自武汉钢铁学院化学师资班)

张安富(来自武汉水力电利学院化学师资班)

傅绍斌,张震,聂汉林,刘恩栋 (来自武汉大学化学系)

注: “重走水运路”的活动开始前,活动组织者征求了基础部化学师资班同学的意见。由于化学师资班的同学分别在不同的学校学习,没有在水运学习的经历。所以,化学师资班的同学决定不参加这次活动。

三、校园掠影

武汉水运工程学院的校园是由苏联专家参与设计而建成,仿前苏联列宁格勒水运工程学院的布局,校园环境优美,绿树成荫,是求学深造理想之地。

当年我们进入水运学院大门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巍峨挺拔的主教学大楼,建于1965年,属苏式建筑风格。大楼中部突出,一字排开,与和平大道垂直成中轴对称。建筑规模宏大、尺度恢弘,色彩以黄灰色为主。整个建筑群视线开阔,气势磅礴,呈现气宇昂轩之势。线脚分隔具有西方古典建筑之美,船锚、海浪等细部雕饰,彰显出航海专业的学科属性,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是在册的武汉市优秀历史建筑。

77级新生进校时,水运的校园范围比现在要小很多。但位于校园北端的那栋宏伟的苏式教学楼却十分醒目,它是学校的标志性建筑,每一位水运学子都不会忘记那宽敞明亮的阶梯教室。教学大楼共有7层,大楼装有电梯,但当时电梯只作为货运用途。师生们每天要沿着楼梯爬上爬下,有些年长的教师需要中途休息数次,才能爬上较高的楼层。

主教学大楼

阶梯教室

教学大楼共有7层,当时电梯只作为货运用途,师生们每天从这里开始沿楼梯爬上爬下

当时校园里只有两栋学生宿舍楼,1号楼和2号楼,而且是男女生不分楼栋。基础部的男女生都住在2号楼。后来,学生宿舍3号楼和4号楼分别建成投入使用,全校女生全部搬到了4号楼,基础部各班的男生则搬到3号楼,并在那里一直居住到毕业。

老运动场

老运动场


以上照片中的花坛的位置是当时水运的运动场,我们的体育课就是在这里上的。操场从学生宿舍前向南延伸到尽头的室内体育馆(现在的新图书馆位置)。现在水运的新运动场区域,当时是洪山区和平公社的农田。 在我们读书期间,学校从和平公社购买了大量地皮,包括新运动场和室内体育馆用地、家属区用地、以及一些系的实验室用地、学院机算机楼的用地等等。我们入学后,还参加了不少建校劳动,包括参加教工宿舍的建设。新运动场和许多建筑都在我们读书期间陆续建成投入使用。新运动场投入使用后,老运动场和老室内体育馆被改建为学生宿舍5号楼,6号楼和新图书馆。

这张照片的背景就是已经被拆除的学生宿舍3号楼,是基础部的男生住过的地方。数学专业的男生住在2楼,力学、物理和自然辩证法专业的男生住在3楼。

在2号学生宿舍楼的北面和老图书馆之间,是学校的露天电影场。紧靠电影场北面的一栋三层建筑是当时水运的图书馆,面积不大,而且,只有两个大的阅览室开放晩自习座位。所以,每到晚上6点钟开门前,门口早巳经有许多同学在外排队,开门后,依次进入。座位满了后,排在后面的同学只好到教学大楼去找座位自习。老图书馆的北面是当时基础部及各教师教研室的办公大楼,学校的党团、行政办公室也都设在这栋楼里。当年的图书馆大楼已经被改用为社科大楼。当年的校医院建筑现在也被改用为老年活动中心。

新图书馆

新运动场

老校医院

紧靠学生宿舍区的西侧,是学校的大礼堂。礼堂的侧门面向学生宿舍楼,门廊由高大的圆柱托举着五个拱顶。当年,水运校宣传队,校医院的护士、女高音歌手陈美华,中央乐团独唱演员刘秉义,  武汉歌舞剧院男高音歌唱家吳雁泽,中国著名指挥家李德伦以及武汉歌舞剧院、中央交响乐团等单位在这里举办过许多演出。李德伦还亲自在这里为全校师生举办了交响音乐知识讲座。

老礼堂

最令同学们难以忘怀的是学生食堂。当时,全校仅有一座简易的学生食堂,紧邻大礼堂。食堂大厅里没有任何就餐的桌椅板凳。走进大厅,正面是一排放着大菜盆的台面,台面右侧是放着饭盘的桌子,大厅左侧进门处,是一排装有水龙头的洗碗水池。

当年学生食堂大厅里没有任何就餐的桌椅板凳。现在完全变样,新增不少销售窗口。

那时所有学生免学费,而学生的户口粮油供应由食堂统一管理。伙食费每人每月14.50 元。当时,一部分学生(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基本生活标准)的伙食费由学校提供的助学金支付,其他学生的伙食费自付(包括带薪的学生和家庭人均收入高于基本生活标准的学生)。学校统一印发歺票。每人每歺一份歺票, 凭当日歺票在食堂打饭菜,过期作废。

每天上午第四节课结束的铃声响后,1000多个同学背着书包,拿着饭碗,从教学大楼出发,沿着连接教学区和生活区的那条林荫大道,浩浩荡荡地走向林荫大道的南端,到食堂门口排队打饭。大家手持歺票在食堂外排成单队,依次进入食堂大厅。先到大厅右侧的饭桌前领取米饭。蒸好的米饭一盘盘的摆放在饭桌上,厨工们将每个长方形盘中的米饭划分为大小不等的小方块,每小块分别代表二两、三两或者四两的饭量,并根据每个学生的要求,用铲子将一小块米饭铲入学生的饭碗。学生们领取米饭后,再走到放有大菜盆的台面前,厨工们用大勺朝每个学生的饭碗里打一勺菜。

同学们依次排队打好了饭菜后,要么在食堂大厅内外站着或者蹲下吃饭,要么回到宿舍里吃饭。在食堂大厅的洗碗池旁,同学们也常常排长队,依次洗碗。水龙头里的水一年四季都是冷水,好在每顿都是粗茶淡饭,冷水洗碗也很容易。这就是我们吃了4年饭的地方!

2021 2 月,因武汉市建设地铁新线的需要,校园里的学生宿舍345 6号楼被拆除,下面是拆除时的几幅现场照片:

校园里的学生宿舍1,2号楼暂时不被拆除,继续使用。

校园里的水运湖依旧是那样婀娜多姿,美丽如画,是同学们读书,散心和约会的好地方。

四、丰富的业余生活

1. 文体活动

基础部77级从入校到毕业期间,整个群体的主潮流是刻苦学习专业知识,弥补因十年动乱而被耽误的青春。大多数学生以近乎自虐的方式来读书学习,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尽管如此,许多同学仍挤出课余时间开展各项文体活动,丰富活跃学校生活。在大学期间,基础部为学校输送了大量文体骨干,包括校男子篮球队,校男子足球队,校男女排球队,校男女田径队和校文艺宣传队的骨干队员。其中,校男子篮、排、足在高校联赛中均获得前三名的优异成绩。基础部的桥牌队代表学校多次参加省市桥牌比赛,取得优异成绩。还有一些同学参加了学校的摄影和绘画活动。绝大多数同学都积极参加了一年一度的全校春季运动会,涌现出大批体育爱好者。

基础部女生舞蹈队在排练

基础部女生舞蹈队

校宣传队,背景是大礼堂的舞台

校女排姑娘,背景是学校的老体育馆

校男排,背景是学生宿舍2号楼,是校园里最老的学生宿舍之一

基础部女生4 x 100 接力, 钱丽军(中),汪黎明(右)

基础部男子篮、排、足运动员获得的国家级运动员证书之一

除学校和基础部的各项活动外,基础部各专业班级每年都各自组织春游,文艺演出和其他娱乐活动,调剂紧张的学习气氛,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增进了同学之间的了解和友谊,给每个同学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让大家难以忘怀的是学生宿舍旁的学校露天电影场。每到周末放映电影,全校师生自带板凳,把电影场挤得水泄不通,真有“万人空巷”的景观!

1978年五一游东湖,7701班部分同学合影

7701、 7702班部分同学合影

7702班部分同学合影

同学假日游东湖:左起:陈晓奇、符力平、姚家璋、韩庆奎、高建明、江爱国

7703班部分同学和基础部领导合影

7703班部分同学合影

第一学年学院表彰了7703班

学生干部庐山假期夏令营活动

2. 学生会活动

基础部学生会在78级机械零件专业入校后成立。

学生会的成员有:

黄河(女77001)、邵金林(77002)、黄兆华(77003)、何世彪(77001)、王东(78004)。

成员分工为:

黄兆华(学生会主席),何世彪(宣传部长),邵金林(生活部长),王东(体育部长),黄河(文艺部长

学生会成立后开展的主要工作有:

日常卫生检查与评比;配合院学生会在厨房帮厨,改善学生生活。

组织同学体育锻炼和各种比赛,配合院学生会参加全校运动会。

配合学校道德品质教育,组织稿件,板报宣传和报道及书画展等。

组织同学开展文艺活动,参加学校和节日庆典活动。

基础部学生会还组织了学生干部参加了由院学生会、院团委安排的全院学生干部庐山假期夏令营活动。

五、展翅高飞

1981年12月至1982年元月,这个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的特殊群体,这个少年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在青春的大好年华经受 “十年动乱” 的严峻考验的群体,这个上山下乡、支援边陲历经磨难的群体,这个代表着一个历史符号的群体,在经过4年大学艰苦的学习生活后,在万众期待下,肩负着报效祖国、振兴中华、实现祖国四个现代化的宏伟事业,走出学校,投入到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基础部77级师资班各专业于1982年元月毕业。毕业后,绝大多数学生都在交通部所属高等院校、专科学校和部属企业职工大学任教。他们始终追求进取,努力不辍,青春无悔,为国家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这一代人应有的贡献。


更多阅读——

【理工文化】魂牵梦绕的地方②: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基础部师资班同学回忆文章集